《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2)

时间:2021-08-31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3

  《天长地久》里的作家龙应台,一如既往的敏锐,用平淡的语言慢慢述说了自己这些年想说又来不及说的话,通过一封封份书信触动了大家的内心。

  作者全文都以美君称呼母亲,应当是想抛开女儿的身份,以朋友的角度聊母亲。母亲陪伴了孩子那么长的人生,而让她后悔的是她竟然在美君认得她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应该把你当朋友看待。

  是啊,朋友之间做什么?吃饭、散步、喝咖啡、去电影院、旅游……而母亲,很少在女朋友名单里。她只是母亲而已,她从小起就是我们的.后盾,保护我们的安全,推动我们前行,而我们却很少回头看她们。“如果可以早点有这个觉悟,早点和母亲做朋友,真是福分”。我们都没有想到把那个女人,看做是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夕阳,需要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成年以后我们总是和一群朋友一起玩闹,但没有给母亲相应的照看和关注。可是啊,母亲从来不只是个母亲,她们有名有姓,有性格有脾气,有伤心的时候……只是我们习惯性的忽略他们的诉求。

  上一代人不知吐露,下一代人无心体会。作者把她妈妈的历史和她自己的感受呈现给我们。从这里,我也不禁思考,我认识的我的母亲真的只是我的母亲的样子,我不曾了解她的过去,她的青春,甚至是她现在喜欢做的事。

  生命从来不等候,人生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工作虽忙,但接下来让我们换种模式和母亲相处,把她们当朋友一样,好好一起成长,或许就从一起看场电影开始吧。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4

  即使执着依然会失去,因为易逝所以常执着,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这样的努力也无处不在。龙应台写《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正是在作这种努力与尝试。尽管应美君已经再无法读懂这些信,但纸墨寿于金石,这些倾诉、自白、私语、心声,终究是留下来的。它不仅是写给应美君的,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善意提醒。

  在一次访谈中,龙应台如此解释她从台北“移民”屏东的缘由:“这世上对你最重要的那个人,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不知还有几天的时光,你到底还在做什么呢?”陪伴已经失智的母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她选择了回归屏东乡间、回到母亲身边,做真正的陪伴。

  在此期间,她写下了19封写给母亲的信。这19封信,依然很“龙应台”,如评论所说的那样,“把非常个人的情感,镶嵌在时代的巨流里。”在我看来,其实“时代的巨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小人物是如何游走的。时代只是一堵背景墙,作为子女,更需要关注的是父母这个主角,在背景墙下的酸甜、苦辣、悲欣、生老。他们的经历终于有人记录、讲述、评说,而不是可有可无、不痛不痒、若隐若现;终于不是大历史中无关紧要的尘埃,而是一家一族之史的主线。

  龙应台除了记录,还有思考。从都市回到乡下,部长变成女儿,邻居成为叔伯,生活节奏变得悠闲、庸常与琐碎。就像梭罗到了瓦尔登湖,这反而让人更有可能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在快节奏的都市,也许也会试着作同样的思考,但往往只是一闪而过,转眼又会被忙碌所吞噬。现在终于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也收获了更为丰盈充实的答案。书中,在“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的大命题之下,又有许多小命题,诸如母亲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时间是什么、陪伴是什么……龙应台给出了非常个人的思考,相信读过定会有不少启发。这里请允许我卖个关子。

  这19封信当然可以称之为“家书”。在通讯极为不便的过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中有浓烈的期待、牵挂、忐忑、惊喜。到了通讯极为便利的今天,家书又何尝不是“抵万金”呢?!深入的交流、倾心的对话、酝酿的情感、如见其人的字迹是那么的稀少,家书难道不足为贵吗?所以,再晚写下的家书也比不写好,尽管应美君再也无法读信,但正在陪伴母亲、已经写下家书的龙应台,应该会少很多遗憾。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5

  平时对新书,总是持保留态度。放在“想看”书单里,等着达到几百人时的客观评分。但却第一时间预购了龙应台的这本《天长地久》,因为对龙应台的书,不需要再用评分来参考。龙应台在人生阶段写了许多书,无论激昂还是平静。每次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吴晓波曾经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里评论龙应台:“安德烈的妈妈可是台北文坛的头号女勇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整个市民社会燃烧起来,一本《野火集》轰轰隆隆印了100版次,历史硬生生地把一把文化屠龙刀塞进龙应台手里”。

  这次龙应台要谈的话题是老年。写给美君也好、写给两个儿子也好,都源于一个65岁的观察角度。

  龙应台从母亲美君的苍老思考自己的”初老“,思考生命的来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这有禅意。

  龙应台从和儿子的对话中思考人生不同阶段的同时存在。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坚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亲美君却是一个资深的基督徒。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引用了《旧约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

  查看人生的河流,龙应台写下:“太婆、人瑞的布局,其实一直在那里等我,只是当我发愤图强准备联考的时候,当我起起伏伏为爱情神伤的时候,当我意气飞扬、闯荡江湖的时候,从来不曾想到,在那最后一幕,台上摆着一张空椅子,风声萧瑟,一地落叶,月光凉透。”这像是基督教角度的思考。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6

  看完龙应台的新书《天长地久》,让我想起年少时老爸跟我讲的关于“天高地厚”的话,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老爸干完农活一起回家走在田间的路上,老爸跟我“常言道天高地厚,你知道什么比天高,什么比地厚吗?”

  我当时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自然茫然不知。随即老爸跟我讲“父母恩情比天高,夫妻情谊比地厚”,当时记得了这句话,也大致理解其含义,从此以后就觉得要孝顺才能报答比天高的父母之恩。

  龙应台的天长地久是讲亲情的父母儿女之情,我的理解是指父母儿女亲情之爱是天长地久的,是永远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有很大篇幅去理解她父母生活的历史社会环境,理解的他们的人生和生活,设身处地的为母亲想作为儿女应该如何陪伴母亲,愧疚于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也有讲她本人和自己儿子的母子之情。

  摘一段很喜欢的:

  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两件事。

  亲情在龙应台的笔下不仅有朴实却触动人心的真挚情感的感染力,也有穿透岁月的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