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1

  即使执着依然会失去,因为易逝所以常执着,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这样的努力也无处不在。龙应台写《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正是在作这种努力与尝试。尽管应美君已经再无法读懂这些信,但纸墨寿于金石,这些倾诉、自白、私语、心声,终究是留下来的。它不仅是写给应美君的,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善意提醒。

  在一次访谈中,龙应台如此解释她从台北“移民”屏东的缘由:“这世上对你最重要的那个人,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不知还有几天的时光,你到底还在做什么呢?”陪伴已经失智的母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她选择了回归屏东乡间、回到母亲身边,做真正的陪伴。

  在此期间,她写下了19封写给母亲的信。这19封信,依然很“龙应台”,如评论所说的那样,“把非常个人的情感,镶嵌在时代的巨流里。”在我看来,其实“时代的巨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小人物是如何游走的。时代只是一堵背景墙,作为子女,更需要关注的是父母这个主角,在背景墙下的酸甜、苦辣、悲欣、生老。他们的经历终于有人记录、讲述、评说,而不是可有可无、不痛不痒、若隐若现;终于不是大历史中无关紧要的尘埃,而是一家一族之史的主线。

  龙应台除了记录,还有思考。从都市回到乡下,部长变成女儿,邻居成为叔伯,生活节奏变得悠闲、庸常与琐碎。就像梭罗到了瓦尔登湖,这反而让人更有可能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在快节奏的都市,也许也会试着作同样的思考,但往往只是一闪而过,转眼又会被忙碌所吞噬。现在终于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也收获了更为丰盈充实的答案。书中,在“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的大命题之下,又有许多小命题,诸如母亲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时间是什么、陪伴是什么……龙应台给出了非常个人的思考,相信读过定会有不少启发。这里请允许我卖个关子。

  这19封信当然可以称之为“家书”。在通讯极为不便的过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中有浓烈的期待、牵挂、忐忑、惊喜。到了通讯极为便利的今天,家书又何尝不是“抵万金”呢?!深入的交流、倾心的对话、酝酿的情感、如见其人的字迹是那么的稀少,家书难道不足为贵吗?所以,再晚写下的家书也比不写好,尽管应美君再也无法读信,但正在陪伴母亲、已经写下家书的龙应台,应该会少很多遗憾。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2

  天长地久是龙应台陪伴母亲期间的新作。这里面穿插着战争,有时候除了说明人生来是苦的,还说明什么呢,没想清楚,读战争时读到人在渺小时的极端和勇敢还是有感触的。

  这次跟大叔一起出差又要告一段落了,收到了信任赞誉,同时有激烈的争吵。他对我的悉心指导永远感激在心。但今天读到带龙应台到美国读书的恩人还是觉得我要的更多,不仅局限于此。

  昨天跟孩童一般玩耍嬉戏,有几个时刻世界顿时安静了。我在思考要什么。写作累了,依偎着妈妈,在大街上咖啡屋,公园里老姐妹读书,聊天,浓妆艳抹,花枝招展,跟儿子的女朋友吃醋都是我要的生活。

  事业是我想要的,出差是我想要的,孩子是我想要的,最近大叔跟我谈了太多需要面对的客观,解在哪里呢?天长地久里面讲三个星期就可以栽植一个花园果园,创造一个写作环境和陪伴母亲的去处,这对我来说简直比天堂梦幻。这是创造,是将心中的春天再现在生活中。除了财力,更需要想象和心思。

  大叔的生活虽好,不适合我。龙应台所写的在美国没钱时去咖啡馆蹭暖气适合我。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再好也无益。

  这八天学到的另一个自己是不开放的思维固执。还有就是创作需要环境,像我这样容易抑郁的人应该在窗明几净,温暖的环境中延年益寿。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3

  从昨天8月1出版,在书店看了两天时间,感受颇深。我讲一下整本书带给我的感受,至于篇章上的感受,我希望书友们看完了跟我一起讨论呀!

  本书延续了人生三书的风格,温暖,治愈,但也看到龙应台在慢慢的变老,思考的维度也在慢慢的变阔,比如这本书对于生死的思考多了很多,展现了龙应台和“空山松子落”的直面相对的勇气和思考。但也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比如子女亲情,比如龙应台年轻的心态,就像个女生,穿着白球鞋,阔腿裤,对一切事物仍然保持着好奇。

  本书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各章节穿插历史背景下父母亲人的各种经历描述,通过小人物的遭遇反映大时代,让读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某一些历史的细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显然这样的设计是花了心思的,也看到了龙应台《大江大河》的影子。

  特别喜欢文中母子之间的对话与相处。在看《亲爱的安德烈》的时候,就觉得这样的母子关系是让人羡慕的。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安德烈和菲利普的成长,看到了他们的思考,看到了他们和父母的相处,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整本书看下来,前半部分看的很激动,的确有种龙应台强势归来的感受。到了后半部分就有些疲倦,大概是有些地方讲述的角度总是在重复,都在表达珍惜当下、直面生死的感悟,也可能是我还年轻,对生死感知的不够。感觉有时候也会刻意打造一些文艺抒情的词藻,来表达同样的主题,显得空洞洞的。

  总之对于陪伴了我整个青春的龙应台,一定还是要打五星的。

《天长地久》读书笔记4

  珠海的无界书店发现这本《天长地久》,翻开便爱不释手。我非常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以给自己90多岁失去意识的母亲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对父母、子女的情感写的淋漓尽致。很多地方深入我们的内心,一种和风细雨的感化。

  她认为自己有两件后悔的事情。一是关于父亲。她认为自己是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从钥匙被没收的哪一个决断开始,他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上一代不会倾诉,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不能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他的需求,总是自以为是,现在很自责。二是关于母亲。母亲这个角色定格为子女的后盾,是保护子女安全、推动前进的力量。但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后盾的同时,同样也走在了前面,和孩子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并没有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仅仅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释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公里?”真实感情的流露,句句戳进我的心窝。对于父母,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待,不能把事情推给明天,明天的明天可能就是我们后悔的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中年儿女其实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的,而他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却又是我们最难给的,我们又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他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将带着那不知怎样述说的心灵深处的忏悔和痛苦,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所以,我们此生唯一能做的只有陪伴,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生命从不等候。

  龙应台说,自己母亲七十二岁那年,纹眉、隆鼻、纹眼线,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浪漫慕情的三十五岁的女子,七十五岁回乡的那个夜晚,心里定格在清澈如水的十八岁。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是稍纵即逝,也可能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和实际年龄无关,和人生阅历无关。人生因为有它,才变得更有意义。

  小学校长余舅舅拿着从美国辗转的大陆回信抱头痛哭,三十年前和自己的初恋情人祠堂边私定终身,三十年后这个舅舅结婚生子,而当年的恋人在生死离别、天地寂寥中苦等三十年之后,竟只轻轻问对方:“卿佳不?”。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看,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原谅别人,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在欧洲,女朋友们都白头了,在槐花的香气下喝咖啡,谁说了有点不正经的笑话,她们像高中女生一样格格狂笑。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的女人,很健康、很愉快、很独立地在阳光下的公共空间走着、笑着、热闹着、沉静着、生活着。所以,当下我们多少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我们多少岁?

  喜欢龙应台,喜欢这本《天长地久》,喜欢书中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