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

  《天长地久》是一部由龙应台所著作品集,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下面给大家分享《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1

  龙应台的文字,我在前几年读过她的《目送》,感受到文字里的那份独特的美丽,忧伤,深邃,也读过《孩子,你慢慢来》,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写了与孩子相处的日常点滴,甚至有人说,学会懂得与孩子相处,都应该去读这本书。在文字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激烈,丰富的内心冲突,比如面对孩子长大应该放手时候的情形,其中的不舍与纠结,这些情感被作者写的淋漓尽致,她的文字写尽了人间的温情与冷暖,朴实中带有很真挚的情感,深情款款,这是容易打动我的地方。

  最近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已经是读《天长地久》了。

  《天长地久》这书名听起来有点像是写关于爱情类的文字,其实这本书是写给母亲的文字。

  2017年的时候,龙应台移居屏东潮州镇,亲自照顾已经失智的母亲。光阴似箭,在作者看来,人生里有些事情,就是不能蹉跎。最好的孝顺,就是陪伴在老人身边,《天长地久》的书里是这样写的:

  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很多时候,后知后觉想起来要好好对待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就如作者所写的,亲自在母亲身边照顾,已经是在母亲失智的时候。于是也有了作者的提问,为什么那么多的行动,都没有在母亲认得的时候开始做呢?如果这些行动,在母亲还认得清人的时候开始去做,那是不是更好呢?没有如果,不过庆幸的是,只要行动,一切就还不晚,就如作者,因为陪在母亲身边,边写作,边照顾母亲,不仅圆了自己的夙愿,还让她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母亲。

  通过长久的陪伴,作者发现了太多要写给母亲的文字,写给母亲的话,也让她更懂得母亲,《天长地久》里写给母亲的文字,书里分为19封信,那19封信里,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多样化的,也是从多角度去写的,信的内容里有写父母从前的一些经历,也有写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与孩子相处的感悟,但相同的是每一封信都包含了无限的深情。羡慕作者,羡慕作者在母亲晚年的时候陪伴在身边,照顾饮食起居,连同体恤那份逐渐老去的岁月里不断发生变化的情绪。

  生活里,也有太多的人,当发现要学会跟父母如何相处,并且向对方表达着爱意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

  也可能耳朵有点背了,甚至完全听不到了,也有可能从前挺直的腰板,现在已经是驼背了,也有可能眼睛花了,看不清针线了,甚至更有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认不清人了。家里有个亲戚,去年开始,就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糊涂,家人无时无刻提心吊胆着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意外。

  人的衰老,是一堂无法避免的生死课,只是这堂课是什么时候上的问题。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哪里有真正的地久天长,只有把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当成是地久天长,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愿我们的生活里都少一些遗憾,愿我们都多一些美好。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篇2

  珠海的无界书店发现这本《天长地久》,翻开便爱不释手。我非常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以给自己90多岁失去意识的母亲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对父母、子女的情感写的淋漓尽致。很多地方深入我们的内心,一种和风细雨的感化。

  她认为自己有两件后悔的事情。一是关于父亲。她认为自己是自以为是、粗暴无知的下一代。“从钥匙被没收的哪一个决断开始,他就直线下坠,疾速衰老,奔向死亡...上一代不会倾诉,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不能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他的需求,总是自以为是,现在很自责。二是关于母亲。母亲这个角色定格为子女的后盾,是保护子女安全、推动前进的力量。但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后盾的同时,同样也走在了前面,和孩子有更多的心灵相通。并没有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仅仅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释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公里?”真实感情的流露,句句戳进我的心窝。对于父母,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待,不能把事情推给明天,明天的明天可能就是我们后悔的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中年儿女其实都知道,我们所给的这一切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的,而他们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却又是我们最难给的,我们又千万个原因蹉跎,我们有千万个理由不给,一直到他们突然转身,无语离去。我们将带着那不知怎样述说的心灵深处的忏悔和痛苦,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所以,我们此生唯一能做的只有陪伴,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生命从不等候。

  龙应台说,自己母亲七十二岁那年,纹眉、隆鼻、纹眼线,身体里面藏着一个浪漫慕情的三十五岁的女子,七十五岁回乡的那个夜晚,心里定格在清澈如水的十八岁。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是稍纵即逝,也可能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和实际年龄无关,和人生阅历无关。人生因为有它,才变得更有意义。

  小学校长余舅舅拿着从美国辗转的大陆回信抱头痛哭,三十年前和自己的初恋情人祠堂边私定终身,三十年后这个舅舅结婚生子,而当年的恋人在生死离别、天地寂寥中苦等三十年之后,竟只轻轻问对方:“卿佳不?”。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看,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原谅别人,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在欧洲,女朋友们都白头了,在槐花的香气下喝咖啡,谁说了有点不正经的笑话,她们像高中女生一样格格狂笑。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的女人,很健康、很愉快、很独立地在阳光下的公共空间走着、笑着、热闹着、沉静着、生活着。所以,当下我们多少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我们多少岁?

  喜欢龙应台,喜欢这本《天长地久》,喜欢书中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