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心灵表现——张爱玲《心经》(3)

时间:2021-08-31

  小寒对于父亲的爱怜和崇拜,无非是“现代人在理想迷茫的苦闷”。父亲在这里就自然成了这一“理想的花名”。对于许峰仪而言,他无疑是现实中男性自私的化身,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却毫无理性地将这份本应给予妻子的情感莫名地转嫁到“有着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却极富有青春魅力的女儿身上。这种发自本能的自私,似乎也是文化冲击下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较为普遍的心理特性之一,即每个人需要的那种活泼的、真实的情爱。

  回到最初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如果不是由于母亲的恻隐之心。也没有过继给三舅母,而是直接被抛弃,那又会怎么呢?他们父女或许永远不会相遇,即使相遇不一定会产生出真正所渴望的情爱。因为在张爱玲的世界里,现实中真正的男性是缺失的。他们要么在身体上残缺不全,要么在精神人格上畸形扭曲。许小寒始终无法摆脱命运为她编织的牢笼,又无力打破困于心中的魔障。于是,她固守的那份精神的纯真的爱,唯一的去处就是“逃避”。“逃避”现实,“逃避”到那个她最初应该去的地方,以求时间淡化命运对于她造成的折磨。这是她惧怕的、无力逃脱的、最终的归宿点,这一处如张爱玲《传奇》及其它作品。“无不或隐或显包含着一种命运感,她所写的婚姻故事或两性交往的故事,其实既非婚姻也非纯是两性故事,而不过是不同年资、不同身世背景、不同性格脾性的女子或男子,对各自命运的一种反应。并且,他们的一切人为的努力,最终都看不透,玩不过命运的原则,都无法左右已被注定了的文化盛衰”。

二、《心经》中的错综人物关系

  综观张爱玲的作品,她总是围绕着人的情欲、非理性来写“悲剧”。她的悲剧中,人性总是盲目的、情欲总是肮脏的。其中,总有一类人由于欲望的扩张而导致悲剧,这一类人人物形象是张爱玲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理论的发展,而且所占比例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