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心灵表现——张爱玲《心经》

时间:2021-08-31

  张爱玲其作、其人广受文学界、评论界及读者的热切关注。其中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力作不断从各种角度、层面被研究、阐释。相对而言,《心经》这部短篇小说却少有人提及,甚至张爱玲自己也认为它是“自己最不惬意”的两篇之一,因为它比较“晦涩”。《心经》是一步弗洛伊德理论色彩浓厚的小说,讲述一段畸形的父女之恋,揭示自然的性爱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以多重视角对其间的复杂任务关系进行解析,便可发现其潜层话语下要阐释的人性、人生的真谛及其流露出的“苍凉”的悲情。

一、作品中人物对“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诠释

  上个世纪,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弗洛伊德认为,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始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孩子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以及在父亲晚年时对他进行赡养和保护的热心,本是人类自然感情,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就是理所当然地建立在这感情之上的。人类通过这种感情和社会联结在一起,若是有一种行为恣意践踏了这在感情,人们一定会觉得是不可理解的,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践踏了这种感情”、令人难以置信、又难以接受的悲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