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心灵表现——张爱玲《心经》(2)

时间:2021-08-31

  处于豆蔻年华的女学生许小寒阴差阳错地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这种畸形的父女之恋使极富幻想、纯情的许小寒甘愿放弃一次次原本“健康的,正常的爱”。更可悲的是,作为人父、人夫的许峰仪,本该阻止这段不该发生的“恋情”,却在不自觉中本能地爱上自己的女儿,两人陷入了性爱的迷乱之中。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有着张爱玲式的处理方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张爱玲创作《心经》时,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中的“情感依恋”正受到中国文人的瞩目。虽然许小寒不是演绎埃勒克特拉的“诱弟杀母”,但她从一出生就有着与埃勒克特拉类似的心路历程,“你生下来的时候,算命的说是母亲,本来打算把你过继给二舅母的,你母亲舍不得。”正是这份“舍不得”,为日后的苦果找到了根源。原本不应该、也不存在的莫名的“报复”,却在身不由己中幻化、产生。小寒无情地“戕杀”了自己的母亲,她不是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自然地扮演“埃勒克特拉”的角色。她以自己的天真纯洁,处处透露出的青春的活力以及对父亲的崇拜,毫不留情地剥夺了父亲对母亲应有的那份爱。这种严重错位的情感方式使母亲备受精神的煎熬,但女儿却以之来抚平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许峰仪对于妻子本应有的性爱已经荡然无存,这种无爱的婚姻无异于令人窒息的坟墓。这与死亡又有什么不同呢?

  显然,小寒之于父母犯下的错误是在情不自禁中,发乎自然而又无法逃避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犯罪。许父也并非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的犯罪倾向又怎么能够说是无意识性的呢?深埋于这段迷乱的性爱之下,作者究竟要向我们阐释什么呢?毫无疑问,在潜层话语语境下看,作者要非常态的传奇故事,挖掘深层的男女性爱中的本能冲动,剖析现代都市文明中的人性扭曲,深入到人性中最隐秘之处,探索人性的劣根性及其悲剧性。这种有悖于常规伦理道德的“爱情”是“建立在现实中抽象的男女性爱的基础上—女性对男性的崇拜、男性对女性青春的渴望”。为了那片固守的精神家园,许小寒在“真实的谎言”中执著地、幼稚地、毫无功利地爱着自己的父亲。这样的爱,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是罕见的。但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拖向黑暗中”。可见,高度发展的都市文明中,酝酿着多么巨大的人性悲哀。他们父女选择这种畸形的爱的方式,之于小寒,那只不过是为了“避免现实的爱的烦琐与丑陋”,却不顾“这种爱本身带有虚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