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心灵表现——张爱玲《心经》(6)

时间:2021-08-31

  来自人类天性而又受道德伦理约束的那种不健康、不正常的感情只会被抹杀。在整个这场错乱的性爱纠葛中,许小寒的母亲应该得到的来自于许峰仪那份爱名存实亡。对于许小寒来说,是把“枯寂的人生用自己的理性筑成樊篱,自己不愿冲破,也不愿被人冲破”。苦苦固守那片认定的精神家园,偏执得只有自己清楚,而他人最终无法理喻的意念、理想和感觉。将内心深处被看作对手的母亲践踏得伤痕累累,走入了张爱玲所惯描写的“阴性荒凉”的境地,凸现出“女性压抑的主题”。至于段绫卿,她同样是受伤害的不幸的女人。在以许峰仪所代表的男性世界里,她如同高尔夫球与威士忌酒之间的调味品,是小寒的代替品而已,赝品的价值终归不会长久,三个女人间夹杂的唯一男性许峰仪,根本无力与真实的自己取得认同。也不可能为普通的人伦所认同,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他生命中的女人逐个被疏离,而他自己也与真实的自我疏离。

  现存空间里找不到立足之地,最后的回避也是他精神人格卑微所在。男女之间的复杂的情爱,仿佛一场经商游戏,其中的每个人都应遵守某种规则,否则便要受到惩罚。《心经》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以违背客观常理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都要受处罚。这也是现代的普通特征之一,由此足见张爱玲创作的高度预见性。总之,《心经》向我们披露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阐述悲悯的人生哲学。在原本畸形的社会中,演绎着畸形的人性故事,孕育着错乱颠倒的性爱关系,流露着对于女性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男性——父权的巨大的嘲讽。她的笔触似万能的高倍放大镜,透窥着人性深处的悲哀。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荒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