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4)

时间:2021-08-31

  然而这悲剧的深刻性是由日常生活反衬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尤其是一九四三年左右,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政治形势处于低压状态,社会心理与前一时期相比急剧下转。当时很多的小说都以正面描写战争为主,而张爱玲却避开了战争这一宏大主题,这跟她对战争的态度有关:“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的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所以,与当时在新文学启蒙传统下的知识分子式的叙事立场不同,张爱玲喜欢从日常世界里从风俗人生中挖掘人性的内容来表达世俗的欲望,这另辟蹊径的做法反而使她的作品有了特别的深度。在《金锁记》里,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丫鬟对主人的评论,妯娌之间的争斗,叔嫂之间的暧昧,还有儿女的婚恋情事,日子琐碎而平淡。“从前的事又回来了,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油缸上吊着大大小小的铁匙子,……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带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从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反应人物的悲剧,以及深切的心理感受。

  作家在散文《自己的文章》里说道:“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正是作家这种独特的对生活的理解,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金锁记》获得了独特的审美韵味。作品既区别于当时的所谓主流作品又不流于简单的世俗描写,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审美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