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的悲剧品味

时间:2021-08-31

  导语: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她的笔下,没有浪漫,没有痴情,惟有冷静的审视。她撕开“爱”的神话,给世人留下一份冷酷的清醒,悠长的回味。其中最为人所赞道的便是《金锁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分享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悲剧,欢迎大家阅读!

  《金锁记》极为精妙地展现了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在这篇曾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和被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中, 张爱玲依然是冷眼旁观的,文字很淡甚至很冷,淡得彻底,冷的寒心,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的没落与乱世的苍凉联系在一起。其苍凉、含蓄的语言意境尽显文字之美。

结构:“完不了”的悲凉

  “完不了”和“反高潮”是张爱玲小说结构的两大特征,《金锁记》便是“完不了”的结构典范。曹七巧嫁到姜家来,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贵族之家给残废公子做了正头奶奶,她遭到一家上下的欺凌。这个开头有点 “奇”,但不过分,还是平淡朴素的。由此展开了七巧一生争斗的艰难历程,在压缩的故事时间里,层层推进,展示七巧传奇性的人生悲剧和心路历程。张爱玲对《金锁记》的结尾处理独具匠心。曹七巧在往事苍凉的回味中去世,小说叙事主体内容已经结束,而小说却以令人回味的一段文字作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在此之前简单交待了长安的现状,也就是在七巧的故事结束之前,张爱玲已经悄悄地在叙事逻辑的因果链上搭上了七巧女儿长安的内容,七巧已经将自己生命中的不幸转移到女儿的身上,同时也培养起了长安阴鸷、乖戾的性格,长安继承了七巧的性格与不幸,使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也使小说产生了更为深沉厚重的内涵和悲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