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人格之美分析

时间:2021-08-31

  岳阳楼记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岳阳楼记的人格之美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010zaixian.com/wenxue)。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讲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讲怎样做人。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人生和政治的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一是独立精神———无奴气,有志气

  范仲淹有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说。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都已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流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县),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相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静。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在殿试时终于见到了真宗皇帝,并赴御宴。他不久调去安徽广德亳县做官,立即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范姓。这时离他发愤复姓用了五年。

  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司理参军”,就是审理案件的助理。他秉公办案,常与上司争是非,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苟同。每结一案,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可见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

  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被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

  “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溯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

  文字掷地有声。而当时作者也正冒着朝中的“暴火寒灰”,独行在被贬的路上。而他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