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青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3)

时间:2021-08-31

第二,知青对路遥创作心理的影响

  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路遥的创作心理形成同样如此,知青是路遥创作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知青对路遥创作心理的形成并非单纯是直接的线性影响关系,而是给予了路遥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反向促化了路遥心理特征的形成。

  北京知青对路遥来说,不仅仅是开阔了生活和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对路遥心理的影响作用。路遥是一个心理非常敏感和极具自强意识的人,尤其是对于城乡差异带来的城乡文明冲突有着独特的感触。路遥曾谈到:“我的作品,好多是因为引起了我感情上的强烈颤动、震动,我才考虑到要把我这种情绪、感情表现出来,这样才开始去寻找表现我这种情绪、感情的方式”[3]450。而城乡矛盾在路遥心理上引起震撼对路遥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生》便是这一心理基础上叙写的小说。最开始冲击路遥这一心理的是上学时城乡学生的生活差别,但是同样落后的县城城乡物质水平相差并不是天壤之别,而北京知青的到来却使城乡差别急速扩大,刺激着路遥敏感的心灵。北京知青与农村青年相比,在物质、精神和情感上都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深深影响到路遥后来的创作心理。

  其一,物质优势。路遥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家中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只有一床被子,完全是‘叫花子’状态”[3]450,七岁时,家里没办法养活,就把路遥过继给了其大伯。路遥的这些苦难在当时陕北是很普遍的,而北京知青在来陕北前是无法想象陕北生活苦难的。知青王晨回忆道:“陕北生活之苦,的确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使我们这些刚刚离开大都市的青年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6]。这些苦难在封闭的环境中并未被身处其中的人们所觉察,但是有了知青这一参照物,陕北农村的苦难就凸现了出来。北京知青的城市生活虽不能说是锦衣玉食,但至少是衣食无忧,不用整天面临生存的艰辛,与农村生活相比,他们无疑在物质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路遥从小就对城乡间贫富差异有着切身的感受,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及小时候上学时城乡学生的物质生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自己性格心理的影响。从大都市而来的知青,物质生活水平比之县城学生来说,那是天壤之别,这更激化了路遥的性格心理。所以,路遥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走出贫困,走向城市,进入现代都市文明。路遥是具有强烈主观情绪的作家,他把这一心理投射到小说主人公身上。路遥小说的主人公马强、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等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面对强大的世俗力量和来自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压迫,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情结。但是这种来自心底的自卑并没有使他们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更没有使他们走向自暴自弃,而是使他们对周围的现实,对自己的境遇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抛弃了浮躁的沉稳的心态中,牢固地树立起要想解救自我,必须具有自尊、自立与自信的人生信念与态度,积极地寻找从困境中突围的路径。他们不仅是征服世界的强者,同时也是征服自我,不断走向精神更新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