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青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1-08-31

  路遥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写出优秀的小说,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是多种因素共同的合力下造就了后来的路遥,知青的影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下文就是小编收集的知青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资讯,欢迎大家阅读!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是荒谬性,但是这场运动对农村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是对农村青年的影响作用是相当深的。正如在四川省插队落户过的旅法华裔作家戴思杰的长篇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叙述的那样,从大都市来到小山村的插队知青“我”与阿罗带来的闹钟打破了乡村惯有的时间观念,而且把西方文学故事带到了乡村,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小山村,并最终使“小裁缝”走出大山。

  当时延安作为革命老区,来的知青多为北京知青,而且很多知青是高官子弟或家境优越人家的子女,大多具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如史铁生、陶正、孙立哲等。这些北京知青给陕北带来了全新的都市文化,强烈地冲击着闭塞的陕北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这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因为知青的到来发生着强烈的碰撞,都市文化以其文化上的现代性而在这次碰撞中处于优势地位。北京知青参与上山下乡运动,并非全是出于政治方面的锻炼,而是抱着在农村大有作为和改造农民的思想来到农村的。正如陶正所言:“我当时的全部感受只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干。嘴里还得说接受再教育,心里念叨的是改造农村改造中国。我也真想在革命圣地学到什么革命传统。陕北穷,落后,能大有作为,这是真的。志同道合的十七个人编成一组,专挑荒僻穷困的地方落草扎寨”[1]。这样,文化上的优势与知青传播的欲求相契合,影响冲击着尘封已久的乡土文化,打开乡土世界人们的现代视野,启迪乡土青年的思想情感。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路遥受知青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知青对路遥的影响不仅仅止于此,而要比这更为深远。路遥的身边生活着一批知青,如陶正、孙立哲、张五爱、林红、林达等,这些都是影响路遥一生的朋友。他们不但从生活、情感、能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路遥,更对路遥的思想和后来的文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闻频曾回忆道:“路遥平时话不多,也不爱与人交谈。但他爱和北京知青交往,他在那里获益匪浅。他常向我讲述他和张五爱、陶正、孙立哲等清华附中学生交往中的感知。可以说,是这帮知青打开了这个陕北后生的思路,把他的视野从这片黄土高坡,导向了全国,导向了世界,导向了社会的高层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