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小说的创作知识

时间:2021-08-31

  顾名思义,乡村小说是以乡村是题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乡村小说的创作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小说

  1、现实乡村对文学的意义

  我生活在乡村,耳闻目睹了很多的人和事,真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这些年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人有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态,但背后隐藏的问题和危机非常严峻。我有这样几点最突出的感受。一是农村政治的散沙化,村委会、村支部这样的基层政权已基本丧失了它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二是农村经济困境化,农民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勉强度日尚可,但一遇到婚丧、盖房、上学、看病等等大事,就一筹莫展。三是农民群体的边缘化,农民成为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一进入市场经济就处处碰壁吃亏,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是农村文化的“殖民化”,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来的战争、革命、运动,固有的传统文化早已破碎和消失,即便有一点残存也已完全变味。而多年来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化蛮横入侵,无情地吞噬和异化着乡村文化。农民纷纷逃离农村,农村文化弃之如敝屣,乡村成为一个个庞大的文化“空巢”。而这最后一点,是不能不让人感到痛惜和忧虑的。

  喊了多年的“三农”问题直到今天“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理论上已讲得很多很多,不别赘述。我自己的感受是,当前已得到全民共识的“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调整,这个调整已经晚了、慢了一点,现在是刻不容缓。它的发展如何、成败与否,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得失。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全体国民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漫长的、艰难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乡村小说,我就觉得它太软弱无力、僵化落后、小打小闹了。当然我也承认当前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乡村小说的。

  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确实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的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效益难以相比。中国的改革本来是从农村开始的,可现在农民却陷入了艰难之中。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就基本停滞了。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如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等等,成了社会话语中的关键词。如果解决不好“三农问题”,我们通过20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今天,八、九亿农民却过着艰难而沉重的日子,所有具备责任感的人都不能不作深刻的反思,作家当然也不能置之度外。因此,“新农村建设”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为精彩作品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2、对“乡村小说”概念的理解

  写农村和农民的小说,在诸多概念中,“乡土小说”用得最多,但我觉得它着重强调的是地域特色、民情风俗等等,今天显然有点狭窄了。当然这个概念还是可以沿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侧重题材范畴的一个概念,如工业的、城市的、军事的、知识分子的等等,有点行政化管理的味道,我觉得应该逐渐扬弃。“乡村小说”呢?是一个站在城市与乡村这样一个大视野层面上的观照,涵盖力较强。而写乡村就要写历史、现状、文化,乃至与城市的比照和交融等等,又有一点文化意味。从作家的角度讲,“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境界,因此又具有审美色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展开,乡村小说一定会有一系列的突破和新变,我觉得到时可以用“新乡村小说”来概括。

  我们谈乡村小说,不能凭空去谈,而要在已经提供给我们的文学创作的事实基础上去谈,然后,在这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什么是乡村小说的基本属性,来探讨我们所面对或者说,我们所期待的乡村小说的基本的属性、形态是什么。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乡村,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充满宗法色彩的乡村,一个是文化形态的在传统文人想像中的乡村,一个是文化形态的与都市对立的在都市想像中的乡村,一个是政治观念观照下的乡村,一个是充满了独特风俗民情的乡村,一个是作为中国人存在之家的乡村。相应的,眼下的乡村小说也有着这样的几种类型,或者是在一篇小说中,几种成份都有,是一种混合,但还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这些小说,咱们都比较熟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乡村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方重镇

  我认为虽然自新时期文学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逐渐进入了一个无主潮、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但乡村小说却依然是这多元化文学现实中的一方重镇。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有了一种迅猛长足的发展,虽然有人预计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将有三亿至四亿的农民离开乡村融入城市,脱离他们的农民身份。但从本质上而言,中国依然会有广大的乡村世界存在,中国依然难以脱离农业国家的描述与定位。既然广大乡村世界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那么以此为表现对象的乡村小说的长期存在便也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从中国当下文学创作的现实来看,一方面,我们固然应该承认,伴随着中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以现代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都市文学(小说)确实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却更应该看到,在当下文坛出现的那些真正堪称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却仍然是乡村小说。这一点,在一些全国性奖项评选中的表现相当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现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十分深厚的乡村小说传统,与之相对应的都市小说传统却相当薄弱。或者说,我们的小说家们更多地还不具备进入都市文化的能力。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小说作为中国文学中一方重镇的地位是难以被撼动的。

  我还是想从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来谈这个问题。从事实层面来说,乡村小说一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根据地文学及建国至1980年代,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即使在今天,在纯文学领域,乡村小说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你就看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乡村小说就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今天提出乡村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方重镇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大家普遍感到,在文学市场领域,在大众阅读领域,乡村小说绝对不占重要位置。从价值层面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中国在何种程度上,能成为现代中国,要看乡土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乡土的现代性转换及其在现代中国中的位置、意义。这些,都决定了乡村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极端重要性。现在的难题在于,怎样解释这一重要性与乡村小说事实上,在文学市场及大众阅读中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