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牛(4)

时间:2021-08-31

  接下来的四句更为神妙:“尔羊来思,其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体物而传神,可谓“诗中有画”。画图绘物重在传神,但一般总有两种遗憾:一是物象不足不真难以传神。二是物象太盛又压住了神韵。所谓神韵者正是“ ”、“湿湿”的感觉。《毛传》解释这两个叠音词说:“聚其角而息 然。 而动,其耳湿湿然。”即“ ”是一群羊犄角挨犄角的情状,“湿湿”是众多的牛随着咀嚼而摇耳的样子。诗人抓住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部位,用两个叠音词稍加描摹,那羊角簇立、牛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几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第二章对牛羊和牧人进行动态描写:“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 。”讹,《毛传》:“动也。”前三个排比句写散布四处的牛羊自得其乐的情状:它们摇头摆尾,互相耍斗,有的跑到山坡上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静卧草间闭目养神,有的在耸动耳朵、细咀慢嚼。一切是那么自然灵动,无拘无束。此时,蓝天、白云、绿草、羊牛、牧人以及山坡、池边等交织成一幅清丽的放牧图。人与自然界的美景和动物构成何等和谐的艺术境界!纯用白描手法,而运笔变化无端,节奏舒缓,轻笔点染,韵味悠远。方玉润叹其“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其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

  第二章末两句“三十维物,尔牲则具”,郑玄《笺》云:“牛羊之色异者三十,则女之祭祀,索则有之。”注意,这里的“物”用的正是其本义,指杂色牛,“王国维:卜辞中‘物’为杂色牛之称。作为‘万物’的‘物’是引申义。”诗句说用作牺牲的各种毛色的牛羊都已备齐,随时可以取用。古代不同的祭祀要用不同毛色的牲畜,《周礼•地官•牧人》云:“凡阳祀,用 牲毛之。阴祀,用黝牲毛之;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方玉润则认为“尔牲则具”为全诗的主脑,“盖祭祀、燕飨及日用常馔所需,维其所取,无不具备。所以为盛,固不徒专为牺牲设也。”  这些诗篇中的牛羊都已成为农村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先民对牛羊充满了热爱之情,所以诗人笔下才能活泼泼地呈现出牛羊动人的情状。这两篇诗不借助比兴而全用赋法,却也是颇具神韵的上乘之作。

  牲牛和兕觥、干旄等已经永远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中了。风干的物品让我们记起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而今打开《诗经》这扇窗口,牛的风韵犹存,它们活泼可爱的情状宛然在目。牛年吟诵并回味《诗经》这部经典中关于牛的名句名篇,了解牛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功用及其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无疑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