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上《沁园春·雪》时,我有点儿心虚,因为有一个问题直到要上讲台了我也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教参上倒是讲得振振有辞,但我觉得只是凌空蹈虚老调重谈。而我自己已经有的一点儿领悟又很怪诞另类不符合常规。这种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状态,我戏称它为阅读的“悬崖状态”──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脚下又没有扎实的土地作为根基。一切还需要靠 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发展来佐证──无论是突 破思维原点还是遭遇尴尬,我认为只有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才有资格对此问题做出最后评判。

  果然不出所料,对于我的在质疑方面已经“训练有素”的孩子,这样算不上深层次的问题休想逃过他们的眼睛。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新鲜,我们面临的矛盾是: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

  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 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罢了。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很唯物主义的,体现了毛泽.东他老人家一贯强调的思维作风: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但学生和我一样觉得别扭,他们在课堂问的和我在备课时候想的一模一样:对成吉思汗,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全盘否定了嘛!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这还是“惋惜”吗?

  教参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样写到: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 ,而 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 文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