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这段话,读得我如坠五里雾中。难道就是因为一句“引天下英雄尽折腰”,就可以印证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褒”吗?纵观全词,文气逶迤之处,对成吉思汗,分明都只有“贬”,何曾“褒”,为何硬生生让我们的毛主席在这首词中如此“理性和客观”呢?

  教参不能说服我。孩子们当然是没有看过教参的,但是他们对“惜”一直要管到“射大雕”的解释不服气,他们认为毛泽.东根本就是把成吉思汗否定了的。我在心底认可这种感受,因为这也是我的感受。但如果按照我们的感受,毛泽.东岂不就变成了一个狂妄自大缺乏理性的人了吗?这样的解读又合理吗?这真的是一次“悬崖上的体验”啊!我虽然如履薄冰,但是又有些许期盼,因为起码在文本自身上,暂时还不能够 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决定小心奕奕地抛出我的杀手锏。这 是一步险棋,这是我的思维在悬崖状态中的一种“悬崖选择”。如果这种选择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那么这步棋没有任何意义。

  我说:“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有些费解。毛主席怎么会不给予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样的待遇,而对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呢?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创作现场,体会一下老人家在创作这首词时候的心情变化,然后从这个角度看是否能找到答案。”

  同学们很疑惑。都什么年代了,如何回到创作现场?难道还真有时空隧道不成?

  我含笑不语。我指挥大家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我说:“孩子们,静下心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室里有短短 的静默。但很快被热烈打破了。

  张恒说:“我看出来了,老师,这幅手书写得龙飞凤舞,好不潇洒,果真是英雄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