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中“禅”的理解(4)

时间:2021-08-31

  再如《月光下的喇叭手》写的是送葬时吹喇叭的一位老人,林清玄写道“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于是他了解了老人在故乡的故事,老人是怎样辗转到了这里。老人说“故乡真不是好东西,看过也发愁,没看过也发愁。”林清玄说“故乡是好东西,发愁不是好东西。”乡愁是千百年以来华夏儿女缠绕心头的别样情思,文中老人和林清玄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却融合了浓郁的怀旧情绪。林清玄从来都认为台湾是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宝岛上源远流长,血浓于水。他未刻意去渲染吹喇叭老人的尴尬遭遇,也不去一味地强调老人如何抗争命运的坚忍不拔,而是突出“柔弱胜刚强,宁静而致远的温情”,这正正道出了佛家中的“超度众生”的内涵,显现了佛家中亲切和谐的慈悲世界。

  林清玄除了关注人间凡尘之外,他也静静地观察着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彩虹白云、细雨微风、高山流水、花鸟虫鱼,把自己的禅理融汇在自然万物当中。如《激情的蔷薇》中,林清玄由蔷薇的花开花谢想到了生命的追求,“我时常觉得自然界充满了教化,那最美丽的昙花只开一夜,那最奔腾的潮水返潮最快。我们生命的追求也是这样的,激情难以恒久,但激情有激情的美。”蔷薇的自然现象却激起他的感悟,“这样想来,佛家说的‘平常心是道’,或道家说的‘道在瓦砾屎尿之中’,里面有真意在焉!”从自然中感悟出哲理,禅理,以禅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旨趣。

  世人要悟“禅”的确不容易,精通禅道的往往是佛门禅师,而众多善男信女对佛的礼拜大多是出于迷信和盲从。因此,普通人大多仅知佛学的皮毛而不懂人生所蕴涵的大智慧。我们需要的一个对佛道精通且能用生动文字传达给众生的人,而林清玄就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林清玄不是照本宣科的佛学宣讲者,他是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深刻思索得来的智慧来贴近生活化的佛教哲学的,正是这一特点,使林清玄对佛学智慧的诠释妙趣横生、活泼生动而又发人深省。林清玄追求的是“我即是佛,佛即是我,佛在我心中的境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禅理”散文,表达佛学禅思上对于世界的体验和认识,旨在以清静和玄思为武器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