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中“禅”的理解(2)

时间:2021-08-31

  林清玄过了而立之年后,正式成为佛教徒,皈依阳明山,隐居了两年,在佛家经典中畅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佛家的思想,从中更深入理解“禅”的奥义。虽为佛家中人,但他始终与社会是藕断丝连的,无法六根清净,开始把佛教思想融入文学创作,用文学的语言去宣扬“禅”。

  凭着对佛学典籍的熟悉,林清玄在撰写几十万字的禅理系列散文是游刃有余,不管是佛学义理,佛家公案,还是佛家的人物、传说,一一都汇聚到他的笔下,成为他抒写性情,阐发佛理的材料和依据。佛家的语言在世人眼中是枯燥无味的,但林清玄并没有老生常谈,而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结合东方的审美智慧,综合自己对佛理的感悟,让芸芸众生能体会到“禅”的精要。林清玄对“禅”的理解,不是单纯、浅显的解释,他是有悟有得。他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十多年来,我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气觉培养得更敏锐而已,使我面对一件事物时,能凭着敏锐的感觉做联想来顿悟。所以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注重现实人生,用佛教的思想去观察、感受、表现人生。

  林清玄的禅理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将深远的禅意与日常生活的体悟融为一体,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社会的现实,对现代人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人文的关怀与思考。在林清玄的作品,既有禅的意蕴,又不失散文的优美,对人生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佛家崇尚超脱避世,往生极乐等思想,这难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但林清玄却把这些思想转化成充满希望,热情的积极思想,他认为佛家并不是要求人远离世间,反而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只有在喧嚣尘世中反而更能得道修行。“红尘里就有菩提”,因此他对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大加赞美。孩子的形象在他文中大量出现,因为孩子代表着纯真无邪,无忧无虑,不受凡间俗气的沾染,所以他说:“孩子就是我的禅师,他是为了教育和启发我而投生做我的孩子。”如在《雪的面目》中,当小学老师努力讲解什么是雪的形态时,孩子不明白。但当老师出题目问孩子时,孩子的答案很不一般,他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他以孩子的言行来阐释禅意,就是想告诉人们,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因此林清玄在《姑婆叶随想》中就很深情地说“小孩子纯真,没有偏见,没有知识,也不判断,他只有本然的样子,或者在小孩子清晰的眼中,我们会感觉那就像宇宙的某一株花、某一片叶子,他们的眼泪就是清晨叶片上的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