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简论

时间:2021-08-31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简论

  林清玄散文创作充满了佛理禅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当代文坛上,以佛学、禅宗为题或者渗透佛教色彩的作品,并不多见。林清玄全面地系统地以佛教作为主导思想进行文学创作,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其作品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综观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流畅,表现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为一体,贯穿在散文创作中,自成一格。凭借自己深厚的佛理修养,感慨人生,关爱生命。正是这种佛学色彩和入世情怀的巧妙结合,使其散文呈现出独具的艺术特色。

  第一,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恬淡自然和蕴涵佛理是他的散文的最大特色,开创了乡土散文的一个较为大气的气象。林清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宏观把握世界和时代的整体性审美立场。这种是入世视角和方式、方法上总体性改变,是林清玄凭着他的直感理性探摸到了时代本质的心脏地区和中枢神经;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比之为“洗碗水社会”。其次,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充满了宏观和微观、内容和形式、瞬间和永恒等诸多范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乡土,他将台湾岛在地图上的形状比之为“红心番薯”,这个整体性的意象是极富象征意蕴的。再次,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乡土散文的文化价值,归根结蒂是在于它的文化意蕴。林清玄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不仅在台湾地区的散文发展史上拥有不可或缺的一个席位,而且也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他提升和扩大了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别开散文艺术的新生面。他擅长将眼前的事物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加以融汇,流展万里而又萦回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