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8)

时间:2021-08-31

  此外,《弟子规》的教育还涉及到语言的文明与艺术、交友的方法与原则、谦虚严谨、发愤立志等方面。

  《弟子规》所提倡的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教育,这种教育在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均可落实,要求儿童懂规矩、守规矩是这一教育观的主旨。《弟子规》提供给孩子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各种生活界面,使孩子更容易在挫折中成长,在风雨冷暖、人情世故中修身养性。可以确信,接受了《弟子规》教育的人即使没有接受当代学校知识教育,他依旧能够成长为一个快乐幸福且对社会有益的人。

  《弟子规》最显著地突出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思想。其基本理念是:贵“德”“行”培育,在“做人”与“做事”二者的统一中养成优良人格;以德统行,德在知先,行胜于言,以道德修为品格完善行为养正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次之。道德占据着生命与灵魂的制高点,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行。亚里士多德说:“专门追求有用,不能形成高尚自由之心灵。”道德的教育在青少年儿童心里扎稳了根,他们就具备了分辨善恶的能力,就会有大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一些染污心志的事物就会有免疫力,从而远离它们并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正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便不需要父母操心。事实上,大部分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人与做事。比起做人与做事,做学问位居其次。学会做人做事,才有可能做一些学问;放弃了做人做事,只去做学问是不会做出大学问也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观现代教育现实,有那么多“高分劣德”、“高分劣行”、“高分低能”者充斥于世,可见,修正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已刻不容缓!

  约翰·洛克就十分强调实践对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由做事而会做人”“先道德而后知识”的思维。他认为,优良的品质优于智力培养,教育应培养“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这与《弟子规》的教育理路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