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9)

时间:2021-08-31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在他的那篇著名论文《师说》中,早就申述了同样的观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对教师职业角色“传道”(传播做人的道理)、“授业”(教授文化知识)的先后定位来安排教育教学的主次。“传道”先于“授业”,德育先于智育,成人在先成才在后。这与《弟子规》的教育方针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弟子规》倡导以圣贤为师,亲近有仁德的人(“能亲仁,无限好”),以经典为友(“非圣书,屏勿视”),学仁德大道。由“孝”至“贤”,进而成就一个“仁者”、“智者”、“贤者”,最后朝向“圣者”的目标迈进(“圣与贤,可驯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鼓舞与向往的目标!于此,我们能在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与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及其信徒的学说中找到回应。托马斯主义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一个不断使人类心灵得到升华的永不完结的过程。如果剔除了托马斯主义者教育思想中的神学因子,我们将看不出《弟子规》教育目标与之的区别。

  审视当代教育体制,不难看出,现今的教育从骨子里洋溢着一种“伪教育”形态,泛滥着扭曲化、愚昧化、功利化、极端世俗化的倾向,完全丢失了教育应有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品性,远远地背离了“以德为根,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盲从——最后发现付出代价后有时达到的竟是别人的目的。教材及辅导资料的配置是一条若隐若现的龌龊的利益链条运作的结果。智育、技能教学为先,忽视德育的荒谬做法使我们的学生纯粹成为容纳知识的器皿,教育不再是一种人生塑造而蜕变为一种“填充”和单一模式化生产,结果并没有当然也不会促进人的所有能力和气质的展开,也没有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更没有促进人性的实现与超越,进而也无助于社会的改良与文明的进步。这种教育使现在的学生更加重视那些与理想主义生活相反的事实材料,更加重视跟文化传统与永恒价值相对立的事物。教育的任务是使人以永恒的真理为生活指导,否则在这个瞬息万变、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没有精神只剩躯壳的人会犹如水上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人”继而“成才”。“成人”的精髓在于“求善”,“成才”的精髓在于“求真”。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不难想象,抛却了“善”与“真”的教育该是何等窘迫!据实而论,现在的教育基本上属于一种“败坏了的启蒙”,这样的教育与《弟子规》“美好精神铸造”的教育无法对话也无法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