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10)

时间:2021-08-31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如果人为地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矗立一条硬性边界,这意味着与一种已被历史证明是非常奏效的教育模式失之交臂,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种强大的育人的思想力量和方式方法。如果弃传统如敝屣,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观念,在事关受教育者未来的问题上抱持一种极端偏颇的态度,我们将与教育本真形态的距离愈来愈远,企望社会的真正进步将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乌托邦狂想。

  学者章小亮、李世宏在《中国家庭教育》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传统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尤为值得赞赏的.......所以,在当今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不能少了传统的色彩。用民族的精神来感染下一代,用传统的经典来教化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便是明日保有传统精华的继承者。”由于当今教育的总体价值叛逆了传统以人为根、以德为根、行先知后的价值观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人们对于传统教育在当今教育事业中应扮演的角色还是有所期待的,然而人们的期待与期待实现之间还横亘着许多阻碍。虽然家长和教师面对着许多教育问题,但流行的教育价值观是忽视并排拒《弟子规》的作用与意义的。价值论的学习涉及行为的正当与荒谬,并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套生活所赖以为继的价值观念,虽然《弟子规》为价值论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可是在这样一个知识、专业、技术、物质需求受到如此推崇的时代,人们冷落《弟子规》是顺理成章却也是缺乏远见的。“保卫古典教育,复兴传统文化,追寻圣贤足迹,挽救世道人心”这一日渐高涨的呼声尚需得到普遍而强烈的响应。

  在一个家庭内,《弟子规》是实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虽说《弟子规》所涉及的个别教育情境在当前的社会中已不可能复现,但其精神实质并未过时仍可传承,只不过必须要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已。如“骑下马,乘下车”何尝不可以转化并理解为“骑自行车路遇长辈”的情境?“待婢仆,身贵端”何尝不可以转化理解为“对待家政服务员、保姆阿姨”的情境?“长者先,幼者后”在下楼梯或进旋转门时又何尝不能转化为“幼者先,长者后”,幼者在前搀扶帮助长者并为引导的情境?台湾学者林毓生热情提倡“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但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对传统思想深入了解,并把它与我们自己思想的特性及我们遭遇到的实际问题客观情境相互比照。林毓生说:“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套活泼、创造性的思想,我们是很难了解另外一套不同思想的;我们甚至连那一套不同思想的特性都看不出来。”《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字字药石,言言龟鉴,经过具有创造性的诠释、转化后,现代教育思想便可有望实现与它的对接。  《弟子规》也是亲职教育(家长自己教育自己)的绝好教材。

  长期以来,由于受凝固僵化的非白即黑、二元对峙的思维模式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常从实用主义角度企图做出“精华”与“糟粕”的区分,结果因价值取向混乱与标准不一导致人们对“精华”与“糟粕”的判别往往大相径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放弃或稍微超越一下这一思维习惯或心理定势,我们将会发现,思维模式的突破所带来的是拓展了的视野、更加深邃的眼光和更包容的心态,漠视传统、轻蔑先贤、遗忘历史的愚昧做法、长夜悲剧也必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