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3)

时间:2021-08-31

  4、节制教育。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长养孩子们的名利欲望,而在于修养身心,积极健康的精神品德与过份的物欲冰炭不相容。《弟子规》中要求,“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着力强调的是“节制”的美德,这也是人际互动利益当前之际一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同样,17世纪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一书中对“节制”教育也有明确的阐述:“如果他们从小就能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轻易提出要求,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他们免于放纵,到他们长大成人,做事会斟酌的时候,如果他们遇到事情听从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他们在这世上就能多获得一些自由”。现代教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教育中这些非常合理的部分非但没有承续,反而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结果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对金钱贪欲无限,对物质尽情占有,放纵欲望,过度消费;在个人交往中取多予少;在公私交往中侵吞,沦为社会的蠹虫。

  美国杰出的政治家、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为自己制定了十三条守则并终生坚守,第一条便是“节制”,其中内涵主要是“食不过饱,饮酒不醉”。集中表达了《弟子规》“食适可,勿过则”与“饮酒醉,最为丑”之义。

  一个人若不懂得节制,他终将被欲望所毁灭。

  5、行为限制教育。如果说节制是自律性的,那么限制就是他律性的。《弟子规》全篇共有“勿”字句四十二句,“莫”字句三句,这些含有否定词的语句几乎都是对不当行为的制止,内容涉及举止、言谈、饮食、起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在一系列限制中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态度也都是在严格的管束中养成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康德对此早有透彻的认识,他在《论教育》一书中写道:“管束是防止人类为动物的冲动所支配而不能达于‘做人’的目的的,人的目的是‘做人’”,“管束一定要禁止他做野蛮危险的事情……他的作用是抵抗人类自然有的野性……野性是不受规则约束的,管束便使人服从人类的规则,使其感受到一种制裁。”“人必须早早的受理性的指挥,因为一个人为其幼年时让他任意胡为,无所制抑,终身是有一种不服从规则的性情的,这种情形与他们自己不好”。康德之所以重视对儿童的行为习惯通过禁止、劝阻、制裁等限制手段进行培养,主要出发点还是着眼于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进行养正教育,“防止侵越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