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4)

时间:2021-08-31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的自由……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该加以制止。”教育及其效果应当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力量和手段,而恶劣的教育很难被指望在当时和以后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控制效应。当学校放弃惩戒、家庭弱化管束的时候,那些“不曾受过管束的人是什么事都能做的”。

  6、生活实践教育。《弟子规》倡导“行先知后”、“解行相应”,且特别看重的是“行”,而不是“思”“学”“言”“知”,非常重视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说明一个人不会“做事”,也就不会“做人”。《弟子规》主要关心的并不是用文化知识和特定的技艺去“武装”子弟,而是让他们更广泛地参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家庭内外的事务和人际互动中训育执行力,使“做人”的目的在“做事”中逐步实现。家庭是生活的场所,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儿童生活实践能力的培育和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将会不断成熟和发展。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卢梭的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不正是表达了对儿童进行生活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吗?

  《弟子规》又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说明并非一味地看重“行”的作用而忽视“学文”。其实,培养生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须兼顾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否则,就会割裂“行”“知”,使事与理不能贯通。而不求真理,不明道理,固执已见,则容易迷失方向。

  7、安全教育。《弟子规》文小体大,述细思精,包含有一定的安全教育思想。“宽转弯,勿触梭”,“斗闹场,绝勿近”,强调安全意识,要求儿童远离危险处境,远离打架闹事场面,避免自伤性他伤性事件发生。“邪僻事,绝勿问”,这是要求儿童对不正当的事不要打问探听,避免感染邪恶,受邪思邪见侵袭,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应让少年对一切恶劣的事物保持陌生”何其相似!“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意思是,宣扬别人的恶行,也是一种恶行;憎恨过了头就可能会引起祸端。《弟子规》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的未成年人,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都非常微弱,若宣扬一些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过恶乃至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自己的人身安全,甚至会惹祸上身。“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求儿童对待他人要柔和宽容,谦让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谨慎做人,学会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