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2)

时间:2021-08-31

  2、孝亲教育。人是国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大学》中早就提出:“为人子,止于孝。”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在《弟子规》中,从“父母乎,应勿缓”至“事死者,如事生”共四十二句全面提出了孝亲教育的详尽内容。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从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系统铺陈,从而使“孝”这一重要德行在一系列与长辈互动的行为中养成。

  当前,在亲情关怀方面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情感“下流”。即父母关怀爱护儿女,儿女并不“领情”——不关心孝敬感恩父母。《弟子规》中的孝亲教育思想倡导了一种慈孝对等、孝亲报恩的伦理道德追求,这有力地避免了亲子关系淡化、失落、分离的风险。这对当今亲子关系的改善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启迪意义。

  3、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西方文化传统对此也有相应的表达。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列举公民美德十一种,“诚信”便是其中之一。《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体现了古人将诚信作为“正性”、“养心”、“成德”的基础,也体现了做人须遵守“言行如一、言出必践”的原则。鄙弃虚伪、欺诈的恶德,凡事抱求实求真的态度,是为人子弟的本份。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信犯了错误,而且不承认不反省,那么,他就有双重过失:一是对别人不诚信;二是欺昧了自己的良心。《弟子规》旨在孕育出一种美好心灵和人际伦理秩序,就不能缺失对诚信的培养,须将诚信根植于儿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