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地域特色来散文(4)

时间:2021-08-31

  三是作者的语言有如蒙古民族的长调,缓慢而抑扬顿挫,读着不是那么疲惫乏味,而是好像坐在一辆破旧的勒勒车上,目光悠闲而不无慵懒地望着茫茫无际的草原和星星点点的蒙古包,耳畔传来的是牧人的吆喝声和寂寞时吟唱的蒙古长调。偶尔有一辆公交车似虫子一样缓缓地驶来,给寂静的草原带来一缕缕令人怅惘的尘烟。这无疑让读者有了一种音乐美的熏陶。也就是说,作者的语言深深打上了地域特色和民族音乐韵律的特色。我就是在享受这样的语境氛围中,一篇篇地读着她的这部散文集。而且觉得,如果能够空闲下心来读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一种难得艺术享受。比如:

  “山脉富有韵律地起伏,和沙漠里风势造就的一个个沙丘似的那样延绵。天湛蓝悠远,干涩的风习习吹拂,羊群散落了半个山坡,星星点点仿佛雨后草地里冒出来的一堆堆白蘑菇,孤独的牧羊人就坐在山丘上。苍茫、悲壮的山,沉寂的确实太久了,生长在那里的人感觉到他们和那里的山一样学会了沉默。”(《蒙古人》)

  “蓝布袍罩住了她的身子,她跟菩萨一样坐出一座山,坐出一种宁静。突然,从她胸腔里流出悠远跌荡的声音,那是天然淳厚的蒙古长调。那声音粗狂没有遮拦,自由自在地走,走过沉睡,走过苏醒,万物萌动,天地啜泣……顽强的颤音被送得很远,你相信它已经接近了人生前无法晋见的天堂。我睡着了,但一直跟着额嬷的声息飘游。在她的歌儿消失得渺无踪迹的时候,我挺起身子,看她是不是哭。”(《额嬷》)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散文集,我思绪万千,激情难抑,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内蒙古的白音布朗山下,依然停留在上世纪那个令人难以忘却的六七十年代。虽然我生活的地方距离白音布朗山十分遥远,但同样有着草原上生活经历的我,好像十分熟悉那一段生活,熟悉草原上的牧民,熟悉那些个岁月里所有父亲母亲以及男孩女孩的生活点滴。如此,我从心里敬仰作者的笔墨文字,从心里感谢作者写出了这样让我动情的文章。  写出地域特色,就是要忠诚于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就是关注并十分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要做个杂家,调动起各类艺术特质之功能,不懈地探索怎样写才能真实而又形象生动艺术地写出自己心中想写的人和事,包括在语言所运用的节奏感上。这是散文写作有所突破并打上自己风格特色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