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地域特色来散文

时间:2021-08-31

  出生并成长于内蒙古作家的书籍我是读的很少的,或许是我本身读书就少之又少的缘故,也或许是读了,因为没有什么特色,或者说写作的笔法以及语言等都与内地作家的笔法语言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而使人印象淡薄,日子久了就像烟云一样漂游得无影无踪了。

  搜肠刮肚,印象深的有两位内蒙古作家的书籍,一位是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草原》,一位是乌云琪木格的长篇小说《草原烽火》。这两部小说都是在我最饥渴的年月读到的。那时还是少年的我生活在伊犁河谷的茫茫巩乃斯草原上。长长的假日里除了偶尔看上一两场露天电影,就是很知足很快乐的事情了。寂寞得不能再寂寞了,我就喜欢上了看书。所看的书大多是地下传阅被批判的书籍,印象中大多是从父亲厂里的知青手中借来的。所以读了《茫茫草原》和《草原烽火》后,连作者的名字和书中的人物故事,一起深深印刻在我记忆网络的深处。

  现在想一想,能让我这样记忆深刻,除了我恰好是在最饥渴的日子里读到的,另一点就是书的写作者都是蒙古族,他们太熟悉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了,太熟悉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了,甚至可以说,书中的有些人物就有他们自己的影子,书中的故事,也是他们自己曾经亲身经历了的。所以写出来地域特色浓郁,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所以印刻在脑海深处并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

  自那以后,很少再有内蒙古作家的作品进入到我脑海的深处。即使有,也因为缺少了地域特色而让我记忆模糊。可是那天买书的时候,发现有一本是很有地域特色的散文集,作者是冯秋子。

  冯秋子的文章我是在一些杂志上读过的,也知道她的散文获过什么大奖。或许是作者的名字叫得不够响,也或许作者太喜欢于默默无闻地编辑与写作了,对圈里或圈外的事情一向不大过问,因而她的文章没有达到应该响的那种程度。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但细想一想,也不足为怪。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互相着吹一吹,不找一些商家炒作一下,尽是低头写作,其知名度是很难与自己的文章实际水平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