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之让我们一起“站着读”(3)

时间:2021-08-31

  四、提出问题,碰撞着读

  每当读到和我的经验或理解有出入的地方,我会问自己“书中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道理在哪里?我不认同,那么,我不认同的观点又在哪里?例如:在《指南》P99页教研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体现游戏、生活、运动、学习之间的整合?尤其是在围绕四种活动时间比列上的讨论中教师很困惑。《指南》中有很多阐述我也认同,尤其是“我们不能将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仅仅停留于客观的数字上,那是无论如何也证明不了合理的,最好在操作中自己把握”。我认同前面的观点,不认同后面的“自己把握”。对于优秀的教师他或许能把握,但对于能力弱的教师你不提供平台,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根本做不到。如果一视同仁的要求所有教师“自己把握”,那么,怎么体现新课程提出的开放性、差异性呢?

  五、结合当前问题,整合着读

  《课程指南解读》其实就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处方”,虽不能直接操作,但是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有很大的借鉴性。所以,我们牢记“看书,使理论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再读时,我紧紧联系我们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着读。例如:课程问题,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的课程性质和范围?如何处理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的关系?我们还能不能进行分科教育或分领域教育?如果能,我们又该怎么做?应该说,通过再次拜读此书,我对课程的理解逐渐明朗起来,也有了初步的改革方向,最关键的是为自己的决策找到了理论依据,不再为决策的科学性而担忧!同时,再读《指南》时,我的手头同时还放着另外3本书《纲要》、《走进新教材》、《校长的课程领导》,只有变通着读,比较着读,才能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我们读书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一定要进行总结

  读书,不是为了总结。但读“课程指南”一定要有!不求长短,只求要有!是为你的思考留下痕迹。才能让你的思想成熟,才能让你的思想指导你的实践,才能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现象。

  这些心得,非常初浅,比如,我们还要学会“注释着读”,“交流着读”,等等。因为,我也只是再读,还没有细细深读。所以,我还要读,将“解读”的13种方法都用上,真正读出《指南》的精髓来。或许大家对于“站着读”有自己更为精辟的认识,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让我们在好读书的基础上,真正地把书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