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邑祠堂调查报告(3)

时间:2021-08-31

特点:这一阶段的祠堂发展,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虽历经“文革”破四旧和文物流失的洗礼,但幸存下来的祠堂基本保存了原先的主体风格,对与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建筑水平有极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祠堂维系宗族血脉、连接海外华侨华人的根系依然在,她仍是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所在。我想这也是祠堂存在的意义所在。

二、五邑祠堂现状简述

  五邑地区现存祠堂的数量仍非常之多,但保存完整的所剩无几,就连巴金先生曾执教的“西江乡师”所在地篁庄的欧阳氏祠堂也衰落不堪,除了太守祠经重修后,还保持原来的祭祀作用,其它祠堂基本是另作他用,有的成了民工的民房、有的成立柴房,“西江乡师”踪迹难觅。

(3)五邑祠堂现状可以分成两类的:一类是经过修缮的,基本保存了祠堂原先主体结构的风貌,修缮好的祠堂,基本上保持了其祭祀先祖、凝聚宗亲的作用,有的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出新的作用,如建成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德育基地等。另一类,就是处于“荒芜”状态的,基本上是村里没人管(有的是有心无力),政府不关注,任由自生自灭的,这一类祠堂中不乏极具历史价值的祠堂,如植亭陆公祠(准备申请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我想如果仍由这样下去,她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由于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我们小组成员没有对五邑地区的祠堂进行过大范围的普查,上述分类是基于我们小组实地走访和通过网络、电话采访等方式了解情况下做出的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目前就五邑地区祠堂的保护和开发所做的措施来看,蓬江区政府推行的“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做得比较好一项祠堂保护工作。祠堂文化”试点工程,是蓬江区根据广大农村祠堂众多、基层单位文化阵地缺乏的现状,结合全区文化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而积极创新的一项文化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祠堂,将祠堂改建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围绕这个出发点,蓬江区政府积极开展“祠堂文化”建设活动,发动当地群众和海内外宗亲,募集资金,重新修缮了旧祠堂,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发挥新的作用。

  蓬江区政府的这一项试点工程的效果非常明显,“祠堂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行,不但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许多海外侨胞也踊跃捐款,不但解决了祠堂修缮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促进了华侨与侨乡的密切联系。重新修缮过的祠堂,里面大多添置了一些文娱活动需要的器材、书籍等设施用品。我们小组走访的荷塘勉齐容公祠、里村施氏祠堂、外海五大祠、良溪罗氏祠堂等,都设立了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各种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一方面既丰富了当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祠堂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