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五邑祠堂调查报告

  调查人:五邑祠堂课外活动小组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10年9月

  调查地点:五邑地区

  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祠堂。

  前言:地处江门的五邑侨乡,是岭南文化一脉重要的的分支,特别是五邑地区的祠堂,也别具特色(民间俗语常有“鹤山祠堂南海庙”、“江门遍地是祠堂”等描述江门祠堂林立,风格独特的面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曾经辉煌一时、包涵着众多传统文化的载体——宗祠,日渐淡忘在忙碌而又浮躁的现代人记忆中。由于人们对祠堂的漠视和不了解,五邑地区的祠堂大多处于“半荒废”的状态(除了祭祀或婚庆外,基本上很少人会想起祠堂),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少会有人关注。

  为了加深人们对祠堂的了解,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对“祠堂”这些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借此唤起人们保护古祠堂、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部分五邑地区现存的,具有一定历史的古祠堂,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当地村民的采访,我们小组成员对这些祠堂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一、五邑地区祠堂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1、北宋初期到清朝中期:中国祠堂、宗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这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宗法森严,只有天子、诸侯、贵族、士族才有建立宗庙的资格,庶民不得立宗祠。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推行、士族逐渐瓦解,官僚阶层崛起,开始允许六品以上的官员建家庙,宋时期,建家庙的限制逐渐放宽,至明清时期,庶民等人,皆可立宗祠以祭俸先祖。一时间,大宗巨贾者,宗祠庙宇林立,蔚为可观。

  (1)五邑地区的先民,大多是北宋、南宋交替之际从南雄珠玑巷,随罗贵南迁定居于此的,所以五邑地区开宗立业、繁衍生息的发展历史大多是从宋朝开始的。但据史料记载宋朝时期南粤地区基本上很少有祠堂的存在,多是在明嘉靖后期才出现的,五邑地区宗祠大多是在清朝时期建造的。对比我们小组走访收集的资料来看,五邑地区的古祠堂在清康熙年间建造较多,而明朝时期的较为罕见(新会钟氏祠堂),这与整个南粤地区祠堂的发展历程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