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在“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中,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形式,有助于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促进家庭和谐,构建良好社会氛围。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理论基础、工作形式等方面有诸多重叠,因此有时并不区分[2]。而区分这二者的专家通常认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而心理治疗主要服务于存在心理疾病的人群。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求助者常无法区分自己是否属于病态,因而二者亦常重叠[3]。在本文中对二者相提并论,不做严格区分。

  1 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现状

  1.1 国民心理健康需求迫切,形势严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 年世界卫生报告》,全球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心理疾病,心理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4]。使用“伤残调整生命年”估算,我国的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排在疾病负担首位,占 20.8%,高于全球平均值(14.1%)。2002 年,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保守估计,中国大概有1.9 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5]。

  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发达与落后地区,国民心理健康需求呈现不同特征。在发达地区,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个人主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需求大幅上升。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已于1997—2001 年达到人均 GDP 3 000 美元/年,居民显现出对心理咨询的消费购买力,推动了心理咨询业的快速发展[6]。而在贫困地区,居民无力承担心理健康服务费用,甚至因各种原因无法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需求,但其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更加严重,衍生的躯体疾病、刑事案件等亦更沉重[7]。这类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被动的,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动介入。

  在当前基础上,可以预期我国未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需求将继续增长,表现在 3 方面。(1)根据国际经验,伴随我国人均 GDP 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包括心理健康的服务需求将会增长[6]。(2)随着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掩盖在躯体疾病、意外事故等问题之下的心理疾病将会逐渐剥离出来,显现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8]。(3)部分人群的心理问题趋向堪忧,形势严峻。例如,笔者研究组在 2010、2014 年前后两次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呈现轻微恶化趋势[9]。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当前留守儿童已达 6 102 万[10],流动儿童已达 3 581 万[11],研究显示,早期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成人后罹患多种心理疾病患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12]。我国老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达到1.5%[13],而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高,预期老年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的绝对数量将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