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前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读一读
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