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6)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练习巩固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第四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学习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概念含义和书写规则。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离子形成,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学情分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三、 教法与学法

  探究教学法、讲解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列表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猜想假设、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开发和转化思想的形成。

六、 教学程序

  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引入新课:100多种元素的原子中,除氢原子核外只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外,其它原子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学生画简图表示)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力呢?引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创设情景:以镁原子为例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个部分的含义。

  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互相讨论,

  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发现哪些规律?

  三类元素的最外电子数目特点,

  归纳小结:三类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关,特别与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密切

  讨论:原子得失电子后会怎么样?引出离子的定义。再有得失电子后带的电荷不同引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设计理念: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通过分析离子与原子两种微粒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的表示方法也就不同。从而为介绍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吗? 通过NaCl的形成的三种猜想,探究NaCl的形成的实质。

  再用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得出NaCl的形成实质,用动画展示简明直观。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七: 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

  相对稳定结构

  三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为密切

  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1)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

  (2)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意义:

  4.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5.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归纳详细

八: 练习巩固,适当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习布置上,结合重点,我安排了自己设计的几道题。进一步巩固了重点。适当进行了提高,加深了理解。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通过探究猜想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讨论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

  本课题是在学习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内容通俗易懂。借助图片、游戏等手段,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习掌握课文描写恐龙的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将“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

  1.情境渲染:通过视频、游戏、文字、图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认识各种恐龙并积累语言。

  2.分层递进:由浅入深,从教师精讲雷龙特点到自学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作。从扶到放,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并按照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学习(如选择喜欢的恐龙图片进行交流),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3.赏识成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之间的多向交互,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自信心,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感受一个成功的,主宰的自我。”

三、说教学过程: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其次,以本课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索研究恐龙世界的兴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共同的名字——恐龙。

  屏幕山形象逼真,生动直观,新颖鲜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并延续至整堂课,并顺利展开教学。

  (二)、创设情境,认识恐龙

  创设游恐龙园的情境,让学生逛恐龙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反复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教师讲读课文,从重点讲解到半扶半放到自品自读书本描写的语句,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适时给予奖励,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品读的目标。

  (三)、猜猜我是谁

  这是一个游戏环节设计,让学生操作一个将恐龙图片拖移到相对应的文字上的游戏,这个游戏练习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达到对恐龙外形特征进一步了解的目的,因此游戏的完成也促进了文本的巩固。

  (四)、恐龙园招聘解说员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升,在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恐龙的特征以及学习课文对恐龙的描写方法后,给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介绍,将语言积累进一步内化,讲出恐龙的特征,达到了知识的迁移。并积极鼓励学生在介绍时加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让自己解说的恐龙更加生动具体,对解说精彩的同学颁发“小小解说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乐在其中。

  (五)、课外延伸

  语文教学绝不仅局限于课文知识,同时要求适当拓宽。在可结束时,给学生关于恐龙的网站,让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记下相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课外延伸要求学生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恐龙》说课稿之二,恐龙,希望对你有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4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9.【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