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外交史简述

时间:2021-08-31

  大家知道中俄外交史是怎么样的呢?是否清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Ⅰ.开端:两个大国的试探

  16世纪,原本囿于欧洲森林一角的莫斯科公国越过乌拉尔山脉,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而原本毫无交集的中国,也从此开始了一段东北边缘的新的博弈与交流的过程。

  1618年,彼特林使团取道托博尔斯克,途经蒙古后到达北京,并于次年回国,虽说当时并未真正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两国第一次有了交集。1689《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也可以说是初露锋芒但是自身仍旧种种问题的沙俄一次并不成功的试探,事实上也是沙俄乃至后来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心态开始滋生的一个信号,只是当时清政府实力尚强,《尼布楚条约》以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尾收场。

  但真正的故事,要从清末说起。

 Ⅱ.扩张:笑里藏刀与祸心暗藏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中自然是少不了沙皇俄国的。

  上一次我分析时讲到两点:首先是苏俄的领土扩张手段,即利用对方自身的矛盾、弱势或是外部压力施加,乘虚而入,扶植自身势力同时分化对方,其次是对地缘政治的重视性。可以说,接下来这个阶段,便是这两点的集中体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皇俄国的侵华活动愈加明显。他们利用中国清朝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巡边管理措施的薄弱,以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向黑龙江流域迁移大量俄国移民,采取实际占领,在当地组建哥萨克军事组织。在此期间,沙皇俄国政府假借俄中友好之名.采取武力恐吓手段,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5月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完全否定《尼布楚条约》关于中俄边界的主要条款。根据该条约规定,沙皇俄国获得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吉林省所有海岸线及海参崴出海口划为中俄双方共管。同时,沙皇俄国趁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之际假意“调停”,最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屈辱要求。

  《瑷珲条约》不过是一个缩影。即使是中华民国成立,苏联新建,这种表面友好实则强势的外交策略一直存在,比如自俄从1912年《俄蒙协定》开始,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收尾的外蒙分裂运动。此时中国政府完全处于一种有护国之心,无护国之力,往往在国内国外事务焦头烂额之际承认俄的“友好”(当然也是真的得到有限的一点帮助,至少少一桩事)。到了后来抗战时期(包括之前日俄战争),由于日本的牵制,苏联算是退让了一些,但是这种趁火打劫的手段即使是此时也没有完全改变。

  这大概就算是“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吧,两害相较,取其轻,这种忍让退却(其实都有心不让,但是每次都会因种种原因烂尾……)的外交战略,也只能是不得已之计了。

  顺便说一句,列宁同志不愧是共产主义实践者,当时居然难得的宣布废除过条约,虽然有种种限制,而且中国政府基本上没心思理会收复山河这件事,毕竟是当时可以说绝无仅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