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外交史简述(2)

时间:2021-08-31

Ⅲ.苏共:站队?

  不可否认的是建国次日建交,苏联老大哥作为共产主义的带头人,对于其他国家的加入还是很支持的,而且确实不管是在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给新生的共和国注入了生机。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正是以该条约为法律基础,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不仅在1950年代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中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950年代的中苏友谊史,令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至今难忘,也是许多俄罗斯民众常常提及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依然没有全部消除的喜欢同化别国而且把地缘政治交界国家当成棋子来打的心态(利己主义),带来的是一根隐藏的导火索。

  于是很快那种敬仰和学习的态度没有了,转而是“打倒苏修”。

  苏联把中国当作半个加盟共和国看待,对诸多事项,也是有所干涉的,而中方一贯倾向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随着冷战的爆发,苏联更为希望将中国绑上自己的战车,可以说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复苏与极权主义的思想,加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主要是苏内部领导人更替所致),最终在60年代两国由蜜月期逐渐转向敌对期。之后的70-80年代,双方基本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即使是双边贸易也十分有限。

  在这中间,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无疑是近代以来对苏俄最成功的一次领土反击,最终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国际影响,树立了我国在保卫领土,寸土必争上的决心。

  某种程度上看,这一次“冰封期”,实际上带着几分中国自主意识的觉醒。但是政治问题,尤其是“意识形态”这个堪比宗教纷争的问题,毫无疑问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