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在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并且已经学习了重力,有了初步的平衡的观念。因此本节知识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深入,也为接下来学习二力平衡以及初二年级压力、浮力等力学知识体系奠定了比较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再三提出:教与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教的同时一定到牢牢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念的考虑,在分析教材的同时,我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在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力,因此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固有的知识结构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也即为我们所说的前概念,比如:

  1.对于固体能产生相应的摩擦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而对液体、气体存在摩擦缺乏认识,没有“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的这一观念。

  2.对于摩擦,不少同学有“摩擦对我们生活生产是有害的” “如果没有摩擦该多好啊”等错误想法。

  3.学生对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知识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零散和片面,存在“添加润滑油就是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等错误观念。

  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抽象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能力上的储备。但是本节课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要求学生从生活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然后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的概括、抽象、发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例举大量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和活动抓住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自主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