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4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

  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等待散场》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微型小说两篇中的其中一则。单元导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故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并尝试创作微型小说。在小说的教与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有关小说的知识体系,掌握鉴赏小说的技巧,还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人生。

  (二) 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学习了《祝福》和《项链》这两篇短篇小说,已掌握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并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要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写作技巧,多元化主题解读等方面,相信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基于以上认识,教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微型小说结构的精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探讨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养成自觉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纯真人性的赞美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归纳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典型环境的作用;探究品味小说丰富的生活底蕴。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并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以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带着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有利于推进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据此,教者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的方法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

  3、读写结合法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通过读写结合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和写作的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印制阅读材料《“书法家”》《永远的蝴蝶》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必修一中,我们就曾学过不少的爱情诗,特别深刻地体会到古人那份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中“蒲苇韧如丝,盘石无转移”,《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而在浮躁的今天,爱情已经成了“快餐”,“闪婚”“闪离”司空见惯,难道现代爱情已经禁受不住考验了吗,刘心武先生的《等待散场》抑或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三)、具体分析,突破重点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特点(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明确: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情节特点: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2、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学生自主交流,归纳人物形象)

  (1)从小伙子的角度来看

  提问:他为什么不去看,而是让女朋友去看?当“我”无偿把票让给他时,他还是不愿进去,而是毅然拒绝?

  明确:他们只有一张票;小伙子其实很想看,所以他看到一个人过来,就急不可耐地问“我”有没有票,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但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为了女朋友,为了爱情,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爱好,在雨中等待散场,表现了小伙子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我”无偿将票让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可见小伙子还是很想看《天鹅湖》的,但是票的座位或许与女郎的不在一块,更加上小伙子在外面等她,他怕散场后女郎找不到他,可见他是一个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对爱情充满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的人(板书)。

  (2)从妙龄女郎的角度来看

  提问:妙龄女郎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舒服地欣赏芭蕾舞剧,而要站在门廊里等待散场?女郎 “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为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1)她牵挂在外面等她的小伙子,为了不辜负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她只好一直呆在剧院里,因此,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芭蕾舞剧,根本无心认真观看表演,心中一直等待散场,可见她是一个温婉可人、善解人意姑娘(板书),表现了他们爱情的纯真。

  2)“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让读者去揣摩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可能女郎从这次等待中看到了小伙子的内心和人格,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温馨提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依据文本对进行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切不可凭空捏造。

  3、 再读文章,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1)、小说将故事安排在雨天进行,这有何作用?

  点拨:①找出描写雨的句子——小雨 细雨如酥 霏霏细雨 雨丝 ②为何不设置成“倾盆大雨”呢?

  明确:渲染温馨浪漫、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烘托人物的深情厚谊,凸现人物爱意之深。

  (2)、文章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有何作用和寓意呢?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点拨:①作者为何不以我们熟悉的《梁祝》作为背景呢?②简述《天鹅湖》与《梁祝》的故事。

  (点拨意图:学生通过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的原因。)

  明确:一方面,《天鹅湖》是故事的起因,它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纯洁爱情,每一场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是经典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的舞剧音乐;另一方面,《天鹅湖》的故事情节也暗喻了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一是《天鹅湖》表现的无私、伟大、纯洁的爱情,是作者真实听到的。二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小结:鉴赏小说,必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并理清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如环境描写,既可推动故事的情节,又可烘托人物形象。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作答。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给予学生自由发问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文本探究与交流

  1、 关于“我”

  (1)、“我”是谁,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人物;是旁观者的角色;起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

  (2)、“我”是一个狂热的芭蕾舞迷,为什么“我”要将票让给小伙子呢?

  明确:“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可能“我”从他行为中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想起自己的甜蜜而纯真的爱情,因此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我”要将票让给他;同时也衬托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

  2、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并非是唯一的,那么在《等待散场》中除了爱情主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品味到哪些生活底蕴(生活的内容、内情)?(分小组讨论,允许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明确:①小说借平凡的人与事,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赞美、追求与向往。

  ②赞美了“我”的善解人意、成人之美、具有人情味,赞美人性中的善。

  ③告诉人们生活中有曲折的、缺憾的、不完满的、苦涩与甜蜜相伴的。

  ……

  设计意图:对小说主题多元化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积极的鉴赏态度,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推荐书目:《“书法家”》《永远的蝴蝶》《那团云雾》《最后一片树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以读带写)

  (六)、结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终于冲破恶魔的阻挠而圆满,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有一个美妙的结局,我们幻想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动人的,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爱情能象童话世界里的爱情一样美丽圆满吗?我们在座的同学,风华正茂,正处于青春的骚动和幻想中,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埋藏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丽的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我想成功的爱情还必须要有事业做保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爱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达到事业的高峰。

  (七)、作业:创作一篇微型小说,题目是《散场以后》(以写促读)

  (八)、板书设计:

  小说故事情节: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小伙子: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 姑娘: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牵挂男友

  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九)、教学反思:小说是一种内容丰富的体裁,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掌握好各个知识点;更要灵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培养好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