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弘扬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理解其他国家民族音乐文化。所以,七年级上册内容中设置了“外国民歌集锦”这一单元。《伏尔加船夫曲》是其中一首民歌。该歌曲是俄罗斯民歌,其音乐个性独特,形象鲜明,表现了帝俄时代船工们的沉重劳动和苦难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重点欣赏曲目之一

  所以,我结合乐曲内容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为:1、学会聆听音乐,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特点和风格;能够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2、 培养学生对欧洲民族音乐热爱的兴趣,并主动探究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内涵。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基本情绪、风格和特点,理解歌曲主题思想。

二、说教法

  1、提问发: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老师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用知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听唱法:通过聆听、演唱歌曲来感知音乐,想象音乐意境,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4、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疑难

  5、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对学生有不确定性问题,老师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冲破难关。

三、说学法

  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身心特点,我将利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综合手段进行。1、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运用合作、比较、探究法。通过比较、合作,探究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新课导入:1、以创设情景导入,通过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欣赏〈西部放歌〉、<我爱祖国的蓝天>、《伏尔加船夫曲》,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

(二)新课教学:1、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基本情绪、音乐要素及体裁

  2、分析、理解、联想、聆听音乐。把音乐要素、音乐意境、音乐相关文化及内涵相结合。

  3、 分析作品的结构

  A A1 A2 尾声

  (1-20小节) (21-36小节) (37-52小节) (53-64小节)

(三)表现、创造音乐: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表现、评价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性和实践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习,研创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组织练习,统计文具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