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以“努力”为主题展开。《上天的蚂蚁》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短小紧凑,但故事性强,且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教学目标为: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巨人和蚂蚁的不同表现,从而体会“蚂蚁”的品质。

  2、知道做什么事都要充满自信、坚持不懈的道理。

  3、体会对比描写。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描写,体现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在识字、朗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识字方面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识字。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随时进行识字、积累词语、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班同学的同时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随文识字法,讲授法,点拨法和勾画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勾画圈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时四十分钟完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们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环节1 激趣导入

  1、猜谜。

  二年级,识字仍然是重点,因此老师从“蚂蚁”这个词语入手,识记字词。渗透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作有益的渗透。

  2、引出课题《上天的蚂蚁》

  环节2、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1、自读课文。画出喜欢积累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让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喜欢积累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培养学生的勾画识字,交流,认读的能力。

  2 、出示词语。

  老师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字词。让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强化对字词的认读。

  环节3 研读赏析

  课件出示段落

  学习读一自然段。请看大屏幕出示通天树图片

  师:这是一棵什么树?从哪儿知道的?

  (这是一棵通天树,书上哪些词句写出树高?)

  (树高是这则童话故事的引子、伏笔,提出来为学习下文做准备。)

  (三)学习2——7自然段。

  思考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形容巨人的身材吗?

  思考2:用“~~”勾画出巨人巨人的身材的句子和对话。

  听了巨人的话,你想对巨人说点什么?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读中感悟。感受巨人的高大。)

  (四)学习8——13自然段。通过设置以下两个思考题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梳理、赏析。

  思考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形容蚂蚁的身材吗?

  思考2:用“——”勾画出蚂蚁说的话。

  听了蚂蚁的话,你想对蚂蚁说点什么?

  (通过思考1,捕捉描写蚂蚁身材的重点词语,完成对蚂蚁外形的把握。体会蚂蚁的很小,及自信努力的形象。为后来与巨人的对比打下基础。多种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范读,把学生从课堂带进文本,,加深理解。)

  (五)将巨人和蚂蚁进行对比,设置如下的思考题:(对比蚂蚁的身材、语言、动作,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自信+努力=成功

  环节4 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一类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试”“充”请学生范写。

  3、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巡视个别指导。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字形,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字能力,并提高写字速度,能写出漂亮的方块字。

  环节5 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们设置了以下这样一个问题:

  1.你想对小蚂蚁说什么呢?

  (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很喜欢蚂蚁,对蚂蚁说的话很多很多,让学生畅所欲言。)

  环节6 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交了小蚂蚁这样一个好朋友,它教会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展示:自信+努力=成功)

  这样的小结,能对孩子情感的得到升华。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清晰直观的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上天的蚂蚁

  巨人 蚂蚁

  自信+努力=成功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1、 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2、目标。

  了解小数加减意义;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3)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6)、延伸。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生:分数加减法。(突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7)、回归。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8)、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家长、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