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我的理解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是教材地位。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教材在简单介绍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后,重点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南北辐射作用和其它发展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本节在整个区域地理中占重要地位。

  二是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江沿岸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有深刻认识;能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关系;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二是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标: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是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难点是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辐射作用。

二、说教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图表展示直观教学法。转变教师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同时,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首先,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四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即: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这种导入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河流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时,首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纬度、海陆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其次,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对地形、气候、资源和水运条件进行学习、讨论、分析,每组组长汇报结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的课件资料,对各组进行及时评价与肯定,并分别给出正确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时,首先,出示奉节长江大桥图片,让学生观察长江大桥与奉节南北两岸形成了一个什么字母,然后板书英文大写字母“H”。让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在联结东、西部地区的作用,分析、总结得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其次,通过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讲练结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对长江南北众多支流和其它交通干线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辐射作用。

  在教学第三部分内容《沿江地带的城市,沿江地带的工业》时,首先,让学生列举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讨论分析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其次,出示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主要工业基地、钢铁汽车工业走廊。分组讨论工业基地的产业特点。

  在教学第四部分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时,首先,播放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让学生谈感想。利用课文、资料、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其次,以课文中的活动为基础,小组讨论为主,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得出环境治理比环境保护难的结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突现学生的个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注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作业布置。

【关于说课稿集合七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集合七篇

2.关于说课稿七篇

3.【精选】说课稿集合七篇

4.关于说课稿集合7篇

5.关于说课稿集合5篇

6.关于说课稿集合8篇

7.关于说课稿集合9篇

8.关于说课稿集合4篇

9.关于说课稿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