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认识数字8是宁教版中班数学活动里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习7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掌握添上一个和去掉一个等量不变的关系,知道数字8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而制定相应的目标为:

  1、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春天来了的情境图,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认知目标:认识数字8,感知数字8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说学情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善于思考,敢于表现、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在认识了7以内的数字后,对抽象的数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动手能力较以前大有进步。根据《纲要》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又要拓展幼儿的经验,拓宽幼儿的视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怎样使幼儿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习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通过观察发现7个添上一个是8,知道数字8的实际意义。难点是通过多种感官练习,巩固对数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准备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这里的准备及包括教学物品的准备,同时也包括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准备。

  教具:“春天来了”的图片(池塘边有发芽的柳树、绿草地、天空中有小鸟)磁性青蛙教具8个,1、2、3、4、5、6、7、8的数字卡片各一张。

  学具:

  (1)每名幼儿胸前贴有不同的数字卡片一张;

  (2)每桌一个塑料筐,内装软体积木若干;

  (3)室内设置画有数字的两个圈

五、说设计过程

  对数学活动的要求《纲要》明确表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重要和有趣……”我设计了3个主要的教学程序,首先结合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和点数的方法复习7以内的数与量之间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边学青蛙的叫声边有动感的出示磁性青蛙教具,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启发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小青蛙的数量,并能说出总数以及表示方法。引导幼儿观察数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应采取何种办法?说出7个添上1个是8个,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掌握了数字8的形成过程后,重点让幼儿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以及室内的陈设、着装)多方面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部分采用游戏法:

  (1)按数取物:(重点是巩固8的形成)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幼儿取出相应的实物;

  (2)跑圈:幼儿记住自己戴的胸牌数字,随教师转大圆圈,音乐停,幼儿到与自己胸牌数相应的圈内,教师检查结果。

说课稿 篇4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 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 )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