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4)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7

  一、说主题

  《感悟沧桑巨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的内容,我所认为的综合探究,就是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回顾这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开拓思维,学会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主题并非主办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选这一内容,原因是我曾经上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而且那节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最失败的一节。在那节课后,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还是自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

  二、说课标

  涉及这一课题的课标内容有两点: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 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知识点的深浅度,既不会重复小学里所学的旧知识,也不会提前初三的知识点。课标中出现的动词主要是“举例”、“列举”,就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而举例或列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应和了这一课的标题中的“感”和“悟”,如果这节课只有“感”没有“悟”是失败的;如果只有“悟”没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考及领悟,是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后的设计。

  三、说教材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的舍进取远,毕竟教学设计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课本和图册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观点也是我与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同样也在努力培养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设计这堂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中的内容,发现蓝田人所生活的环境变迁是很好的一个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原古蓝田的环境、现代蓝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材中用两段话分别做了论述,最后一段把结论也得出了。我就想,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教材,是否就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了,如果这样就可以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45分钟的教学?这也是很多老师不上综合探究这一课的原因。

  如果从建构主义学说来解释的话,就很简单了,学生机械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有个感知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材中没有形象地描述出蓝田的地理位置,人类对蓝田的开发也没有形象的事例。我想这两块内容就需要我开发其它课程资源来弥补了,至于怎样把这些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来,又是后面的工作了。

  四、说学生

  对学生程度的判断是我最弱的一项,原因之一是我的教学阅历还不够丰富;原因二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忽视这一点。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怎样提问题、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与对学生情况的判断有关。我想这也是我以前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凭我现在的水平我很难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很大的帮助。我选取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给我提出意见,我再进行调整。我想多次以后,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说过程

  通过设计前期的工作,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感受篇、探索篇和领悟篇。感受和探索两篇都以蓝田所在的关中自然环境变化为线索,领悟篇是对前两篇的一个归纳和升华。为追求完整性,最后也重新回到蓝田这个话题,让学生为改善关中环境提出建议。

  六、说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一堂课太重要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其观赏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达到“感”和“悟”。

  我在让学生了解古蓝田环境阶段,设计了一个简单地考古程序,先看到被发现的动物化石,让学生利用课外知识猜猜动物的种类,同时来思考,适合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特点,再引出蓝田真实的地理环境下实现这样的自然环境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蓝田人的资料,也了解了蓝田的地理位置。

  在让学生了解蓝田环境变迁的原因阶段,我使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除了提供教材中的文字,还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的描述,比如:曾经有哪些朝代是以关中之地为都城、一些有名的建筑(秦朝阿房宫、西汉上林苑、唐朝别墅等)、古时候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自己归纳出原因。最后,我只要把这些原因理一理就可以了。

  在设计这一阶段时,我突然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原因都属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开发,我要怎样才能把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联系进去呢?我找了一个关于渭河受污染的新闻视频,把学生从古代情境中拉出来。

  在领悟篇,选择怎样的方法,我花了不少心思。既然是领悟就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同时要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要怎样把学生悟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呢?而且领悟出来的东西要不仅只局限于蓝田这个话题,更要适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话题。而且,我还有个想法,想通过这个活动,把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都融合进去,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提供给学生两个角度和一个任务,即:从古人的做法中、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合理利用自然和改善自然的事例,通过举例获得启发,从而形成改善关中环境的建议。

  就教学设计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经常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几年的无数次的失败,让我充分地认识到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难度,没有几十年的磨练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我还会继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下去!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精选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锦集八篇

2.精选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3.精选说课稿锦集十篇

4.精选说课稿八篇

5.【精选】说课稿八篇

6.精选说课稿八篇

7.说课稿锦集7篇

8.说课稿锦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