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析诗中那一个个生动画面,体会收获季节给农家、渔家、牧家带来的欢乐和喜庆。

  2、品味重点词语如栖息、游戏、梦寐等在诗中的作用。

  3、学会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的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观察技能。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并背诵全诗。

  2、通过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视觉再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在脑中形成一幅画面,然后试着说出听后的第一感受。(培养学生感悟和视觉再现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师配乐诗朗诵,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划分诗的停顿和重音。

  (2)生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和重音后,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3)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思考: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三、研读赏析

 1、将自己想像成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优美语句赏析:

  (1)先找出优美的语句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a.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b.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c.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d.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e.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f.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四、小结点评

 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感情。

  师: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生:喜欢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作业布置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