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习,拓展运用

   1、反馈练习: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习成果。

  2、拓展练习: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习: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谈话导入,了解恐龙

  1. 课件出示恐龙图。相机指导学生认读恐龙;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

  2. 板书恐龙的灭绝,引导学生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学生自由读课,指出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2.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再次练读。

  3.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随意说,及时纠正语音错误。对内容上不做严格要求。

  4.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5.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2)你还读懂了什么?(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

  (3)朗读指导,练习。

  (4)教师引读,读好问句。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 师: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课文告诉我们了吗?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

  2. 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3. 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1)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请一名学生:一种说法是

  (朗读指导: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严寒)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长句: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请全体学生读:还有其他种种说法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 自由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 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 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另一种说法

  1. 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 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 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3)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1)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4)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2)地球一片黑暗。

  (5)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研究一下,该如何填序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五、巩固字词,书写生字

  1. 出示本课要学写的4个生字:亡、肉、耐、类。

  2. 学生用编字谜等形式识记。(如类:一种大米或一堆大米。)

  3. 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4. 学生练写,展示佳作。教学设计方案 篇9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xx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

2.【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

4.【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八篇

5.【热门】设计方案合集10篇

6.【热门】设计方案合集7篇

7.【热门】设计方案合集8篇

8.【热门】设计方案合集九篇

9.【热门】设计方案合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