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2.学情分析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难点

  (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性、实践性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知,经过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在实际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后,及时进行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同环境保护的思想,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步骤,快反馈的要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活泼、趣味的课堂中,锻炼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提前准备

  实验1.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0页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要求及P92页“思考与练习2”的内容,对两个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组别



水分



的量



时间



A



(叶未处理)



B



(叶下表面处理)



C



(叶上表面处理)



D



(无叶)



环境温度



上午9:30时(实验开始时)








上午10时








上午10:30时








上午11时








上午11:30时








  实验2.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4页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置光照条件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荫)的对照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记录表1

条件



水分



减少量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记录表2

条件



红色茎



高度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注:上述两实验,教师要先确定两个小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实验的科学、有效。在上课前,要先检查班级同学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对班级完成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要心中有数,作为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备用。另外,可将完成得较好的小组的活动材料,在教室的适当区域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