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4)

时间:2021-08-31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⑴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⑵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⑴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⑵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⑴ 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⑵ 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⑶ 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⑷ 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⑸ 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⑹ 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⑺ 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