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第一课时

《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的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习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课前预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就是其中的一个镜头。补充板书:夜宿古寺。我们来读读吧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习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就问同学问老师。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

  (2)出示: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

  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试着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下面的话语供参考:

  A同学,你刚才自由朗读十分投入,表情生动,所以第一节老师想请你读,你一定能给大家带个好头。

  A同学读书时,B同学听得多专注。B同学,第2节你来读。

  对,读书时,身子站正,书本捧好,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第3节C同学来试试。

  11小节这么难的段落D同学不打结地读了下来,不简单。当然朗读时头脑中有画面,并通过恰当的音高声调将画面再现出来,这是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谁来应战。

  最后一小节我们把机会让给离老师较远的E同学朗读。

  一定还有同学没读,来,咱们一起来读课文最重要的最后两小节。注意:坐姿,书本,情绪,好,开始。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太阳渐渐下山了——夜幕降临了——月亮升起来了——月亮移到了中天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多说一点:每当看到电视里讲话念稿的镜头,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在想,这种语言不自信的表现,是不是需要从小就培养,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开始培养。)

  四、作业(前两条课堂完成,第3条课后完成)

  1、选字填空:[详 祥]

  端( ) 吉( ) 慈( ) 安( ) ( )细

  2、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3、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一、带着思考读进去

  1、上一课时我们通过朗读、复述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信息,课文主要讲——(生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这叫将课文读薄。今天我们要反过来,通过边读边思,走进课文,体验那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将课文读厚。同学们一定感兴趣。读第1小节试试,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学生练习)

  2、交流,示范。

  顺着学生来,如果学生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下面的示范便转为对学生的附和肯定。括号中楷体字是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思考: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饥餐渴饮”,那是什么样的情景?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渴了就喝两口水继续赶路。生活苦。“晓行夜宿”呢?早晨天刚亮,他们师徒已经背起行囊赶路了,一直到天黑才休息。工作累。“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三个省,这是多大的范围。他们不是观光,不是只赶路,他们要到荒山野岭寻察药材,他们要走村窜户访询问药效;一天两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也许平常人能够坚持,可李时珍他们几个月了,天天如此,这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