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当我用二十分钟,深情款款地把整篇课文都读完时,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目光呆滞,睡意朦胧了—— 但肯定他们是不敢趴下的。于是,我重复了朗读课文前让他们在听的同时思考提出的三个问题:故乡的人有什么变化,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十秒钟没人回答,半分钟没人,快到一分钟时,我一股无名之火,升腾到了脑门,真想说:就等到你们发言为止,下课了也无妨,这群没思想又不肯动脑子的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家伙!

  我有停顿了五秒钟,幸亏有这五秒钟。我想不行,这样就等于宣布我的这堂课的彻底失败,而且当我宣布学生无知的时候恰在宣判自己的无能——我得调解气氛并调整问题。

  我故作轻松而愉快地说:“搞不懂鲁迅那是很正常的,不喜欢他是天经地义的,谁让他这么复杂呢?我想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他!”这时候,学生们微笑了,之前已经目光呆滞,睡意朦胧了的一部分学生,也不那么无趣了。

  接着说:“让我们看看故乡都有哪些有意思人吧?”这时候,四五只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得到相应的回答后再问:闰土小时候是怎么样的?这时候课堂里的“空气”开始快活了起来------

  整个的这堂课圆满收场,第二天的两堂也基本是实现课程要求——他们居然也开始钦佩起鲁迅了!真是不可思议。

  但我突然害怕起来,为我当时竟然会有那么消极的可怕的念头。

  我可以原谅自己设计问题没有坡度和不够有针对性——虽然这种情况不大出现。但我决不能原谅自己,居然会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并试图逼迫学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学任务,严重违背了教学相长的规律,破坏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难道我不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吗?难道我能将学习的责任单一的怪罪到学生身上而不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我能视学生的困难而不顾却一味地逼迫他们实现所谓的目标吗?  这是一次教训,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学观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觉得自己不再需要思进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该离开三尺讲台,回家了;不过那时女儿也会鄙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