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老师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要摒弃花花绿绿的外表,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时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在执教后,我对今天的课进行深刻反思。我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追求教学扎实有效
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所以,对五年级学生而言,第一课时的总体目标是:
1、扎实有效地读通、读顺课文。
2、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这节课中,为充分体现第一课时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检查预习,落实初读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因为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同桌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诞”字有同学写错,于是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老师的点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我设计了,“你通过预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同时引导学生读相应的段落。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时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检查他们是否把课文读通读正确了,通过检查,我知道孩子们对谈迁已经有了初步的解,但在读课文时没有读好长句,个别句子加字或减字。这时,我找准了学生学习起点,随机引导孩子读长句,注意换气停顿。对读错的句子,老师正音后全班再读一读。这样的教学看上去朴素,但都旨在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将生字词读准。语文实践证明了学生只有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文本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如果这个环节不踩实,之后的教学都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形同虚设。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通、读准、读顺”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有层次、有梯度、有实效的初读,为学生对文本深入的钻研做了很好的铺垫,真正实现了“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理念。
2、抓关键词句,理清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四字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四字词语,设计了此环节的教学。先检查学生是否能读准四字词语的字音,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他们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最后把几个词分三组,引导学生悟出三组词分别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层次的四字词语的教学,既帮助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课文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上这三组四字词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是博览群书的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是小偷偷走书稿,一夜间一部鸿篇巨著化为乌有,于是谈迁奋笔疾书重编《国榷》,结果是最终重新写成了一部名垂青史的明史巨著。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大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紧扣课文重点,为学生留下悬念
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我为学生留下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重编一部《国榷》,谈何容易,这部新编的《国榷》是怎样写成的?”紧扣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探究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达到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
二、 读书形式多样,训练行之有效
“以读为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我采取了默读、引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自由读等多种不同形式,开课检查预习时,指名分自然段读,旨在检查正音。思考书稿遗失为什么是谈迁的厄运?这一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让学生潜心默读,圈点勾画,旨在让学生感悟谈迁创作艰辛和书稿来之不易。升华情感让学生体验谈迁失书之痛时,教师配乐引读,旨在让学生感同身受,入情入境。
三、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
如何设法让学生寻找到学习语文的“钥匙”,并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样才能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课堂中,学生先理解了“博”是广泛之意,然后就能流利地说出了“博览群书”整个词的意思,我就相机引导学生悟出:理解了词中关键字,整个词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几个词,从感悟方法到自主学会运用方法,学生在顺学而导中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去找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400多万”这天文般的数字?学生找到了“鸿篇巨制”这一词。我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今后要学会运用这一方法。
课堂中,我以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谈迁遭遇了怎样的厄运?”和“这为什么对谈迁而言是个厄运?”为主线,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到:谈迁的创造艰辛和失书之痛。在自读自悟之后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朗读。这样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我在课堂中,不仅仅是“教”者、“讲”者、“问者”,更多的是“学”者、“ 思”者、“ 听”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价值的判断者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有以下遗憾之处:
1、对关键词的几个数字的感悟不够透。“20多年”、“400多万字”、“50多岁”这几组数字饱含了谈迁创作的艰辛,这里应该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学生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锻炼自己的教学机制,善于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或反馈达不到自己预想目标时,要学会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通过本次参评,我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和差距。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