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山雨》课堂实录(2)

时间:2021-08-31

  三、雨声雨色,走进山雨

  1、师: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特别——陌生化。(板书:陌生化)不能这么说,

  偏偏就这么说,读起来又感觉很有味道。去文中找找,把你认为最陌生化的词语圈起来。

  2、两人或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张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

  们在组成小组或找学习伙伴交流、讨论的情景,热烈而有序。)

  3、全班交流

  生1:第四自然段中,“清晰”“飘然”这些词又给人陌生化的感觉。把雨比

  作一曲歌谣,飘然而起、清晰、响亮。

  师:还有“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美。美美地读这一段

  师:我们来做模拟的下雨声,从四排开始慢慢地扩向全班。

  师:加进“唰啦啦,唰啦啦……”开始模拟

  学生轻轻地说着。

  师:下得还不够猛,看老师的手势,再来一遍。

  在老师投入的指挥下,唰啦啦声由远而近,由轻而重地传来了。

  师:能把这一段背下来吗?

  生:能。

  师:把“哗啦啦”的声音加入到“响亮而来”后面。

  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是雨,雨声浸润了我的心。有了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更有精神,兴

  趣更高,回答更积极了。)

  师:继续品味,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陌生化的写作方法?

  生2:这篇文章没有像以往写的文章一样,第一句就给人很突然的感觉。

  师:雨来的突然,开头也突然。我们看,“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地云雾,雨,悄悄地来了。”这雨就像大明星出场一样,后面还跟着很多的粉丝呢。(生开心地笑了)

  师: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矛盾啊!来得突然是——很猛,悄悄地来是——很轻啊?

  生:因为雨时不知不觉中下起来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下雨了

  4、师:下雨的过程是很美的。请同学来读读五六七自然段。

  指名三个学生读三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受

  师:同学们好好品一品,哪些很有味道?

  生1:第六自然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师:作者用心感受,这绿流进心胸,作者达到无我两忘了

  生2:“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色彩都融入水中了。

  师:眼前就明艳一片。

  生3:我有疑问:改变山林的颜色, 雨是色的如何改变山林的颜色?

  师:这仅仅是感觉,还是有科学依据?

  生4:水折射之后,颜色更明亮。

  生5:下雨前树叶上有灰尘,下雨会冲走这些灰尘,明丽的颜色就出来

  师:如诗如画,有色彩的美丽,有声音的美丽。美美地读。(师生齐读)

  师:(感叹,沉醉的语气)作者简直与这片绿融为了一体。

  5、师:第五自然段有与大家分享的句子吗?

  生:雨丝是弹琴的手指了。

  6、师:雨来时,飘然而至,清晰、响亮;雨下着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弹奏着小曲;而雨停了,同样也很美丽。让我们齐读最后三段。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来得突然。

  “风,也屏住了呼吸”——师:与前文哪句照应?生: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师:雾,怎么没有写进去?

  生:山上的雾很难散掉,所以不写了。

  师:山中不是很幽静吗,怎么尽写声音?

  生:写这些声音是因为只有山静,才能清晰地听出来。

  师:这是“以动衬静”。来得快的山雨,像音乐一般的山雨,如此美妙。

  (“与前文哪句照应”、“以动衬静”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7、师:学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

  生1:“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为什么要放进“仿佛”?

  师:“余韵”是什么?

  生:余音

  生: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加进仿佛,这是作者的想象。

  8、师问:你们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好,我还有问题: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到字里行间找依据。

  生1:夏天。因为有云雾,夏天有更多的水蒸气,所以云雾多。

  生2:秋天。文中第六自然段写道山林的色彩层次多,金黄、红色这些色彩秋天都有。

  生3:夏末秋初。因为这个时候树还是嫩绿 但颜色又是红的。

  生4:春天的。文中写到“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春天,空气潮湿,雨水多,所以连山风也湿润了。

  生5:很难判断。一年四季常绿的树很多,春天也有红的、黄的颜色。

  师:同学们什么季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知道了山雨之美,领略了自然之美。

  (家常课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去思考,培养质疑能力。一个“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季节的山雨?”就引起学生唇枪舌战,教室里硝烟弥漫,各有各的理,谁也不服谁。完美的课堂,需要有争议,学生的争议!)